三千章,想当年也过去许久了。当时确实是一时兴起,心动不矣,下笔如神有助。现在却是差了不少,换了神仙罢了。楚楚,吾家千里驹,所以要动心忍性,然后成大事。

大地的形状很难确知,假使大地上确有八十一州,那么也可以作为对搬迁禁忌说法的一种责难。如果天下的九个州,如儒者所议论的那样,正当洛邑以南,正对“三河”以北,那么豫州、荆州、冀州之地就有太岁。雍州、梁州之间,青、兖、徐、扬等州的地方,怎么会有太岁呢?

如果像邹衍所论述的那样,那么天下九州在东南方位,不正当子午,怎么会有太岁呢?如果太岁不在天地的尽头,而是分散在民间,那么一户人家的住宅中,就有太岁,即使不向南北方向搬迁,仍然会触犯太岁。

假如从东街迁住西街,西街有太岁;从东宅迁往西宅,西宅也有太岁。太岁或在人的东西方,或在人的南北方,如同人行走在路上,无论东西南北方太岁都会与人相逢。

太岁所在位置的数目要以千、万、十万来计算,天下的老百姓凡搬迁的都会碰上凶,要搬迁的人怎么能确知太岁的位置呢?如果太岁果真立在天地之间,好比君王的位置在大地的中央一样。东方的百姓,张开弓箭向西射,人们不认为这是在射君王,是因为箭不能射到君王的都城,箭身只落在它的射程之内。

现在搬迁的人难道能往北一直搬到太岁所在的位置上吗!搬迁在很短的距离内就停止了,为什么说它侵犯了太岁呢?而且宣扬搬迁禁忌的人之所以禁止人们朝南、朝北搬迁,是由于太岁在子位,与子位相对的午位就是“岁破”,往南北方搬迁不是“抵太岁”就是“负太岁”,所以称之为凶。

所谓破,必须有用来击毁对方的东西。如果太岁确实有用来槌打的东西,那么不搬迁的老百姓也都会受到槌打的伤害;如果太岁根本没有用来槌打的东西,怎么能够伤害人呢?

鹧鸪天寿

楚楚吾家千里驹。老人心事正开渠。风流不减庭前玉,爱惜真如掌上珠。

纡绿绶,荐方壶。老人沉醉弟兄扶。问将何物为儿寿,付与家传万卷书。

这首《鹧鸪天寿》以其独特的情感韵味与深刻的意蕴,展现出词人对家人的深厚期许与真挚情感,堪称一首饱含亲情与智慧的佳作。

词的上阕“楚楚吾家千里驹。老人心事正开渠。风流不减庭前玉,爱惜真如掌上珠”,开篇以“楚楚”形容家人,营造出一种清新动人的气质。“楚楚”一词通常用于描绘植物的娇美,如楚楚的芳草,而词人以此形容家人,似乎在暗示被赞美的对象如同初绽的花朵,带着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真与美好。

接着“吾家千里驹”则是以骏马良驹来比喻家人,骏马千里的壮志与豪情,寓意着家人拥有着非凡的才情与潜力,未来能够如骏马般驰骋天地,建功立业。这句不仅展现出词人对家人的高度赞扬,更透露出一种家族的自豪感与对后辈的期待。

“老人心事正开渠”,则将视角转向长辈,描绘了长辈内心的喜悦与专注。“开渠”本是指挖掘水渠,这里暗喻长辈正为后辈的成长铺路搭桥,倾注着心血,精心培育着这株“千里驹”。这句词深刻地反映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期望,他们像辛勤的园丁,为这株幼苗开辟成长的道路,希望它能茁壮成长。

“风流不减庭前玉,爱惜真如掌上珠”,进一步描绘了家人的优秀品质与长辈的呵护。“风流”在此并非指轻浮,而是形容一种潇洒不凡的气度,如同庭前那挺拔的美玉,坚韧且澄澈,散发着高雅的气息。而长辈对这位家人的珍爱,则如同掌上明珠,小心翼翼,呵护备至。“爱惜真如掌上珠”这句细腻地刻画了长辈的关怀,从日常的点滴关爱到对未来的殷切期望,都蕴含在这深情的一语之中。

下阕“纡绿绶,荐方壶。老人沉醉弟兄扶”,意境更加丰富。“纡绿绶”,绿绶作为一种象征着荣誉与高位的标志,暗示着家人的成就与荣耀,仿佛已能预见其未来功成名就。“荐方壶”则更添了一种庄重与神圣的氛围,方壶作为传说中的仙山,寓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长辈期望家人能够追求高远的志向,达到一种非凡的人生高度。

而“老人沉醉弟兄扶”这句,展现出寿宴上的温馨场景,长辈为后辈的光明前景所陶醉,兄弟们则在一旁搀扶,这份亲情的温暖与和睦,令人动容,也从侧面反映出家族的和睦与团结。

“问将何物为儿寿,付与家传万卷书”,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最后的点睛之笔。“何物为儿寿”,暗示着长辈精心思索,究竟什么才是给予家人最珍贵的礼物。而“付与家传万卷书”则是回答,家传的万卷书,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财富的传承,更是智慧与文化的积累。

这些书籍承载着家族的智慧,是长辈对后辈精神层面的馈赠,希望家人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力量,以文化为根基,成就辉煌人生。书籍作为传承知识的载体,代表着长辈对后辈的期望,希望其能够继承家族的优秀传统,不断进取,成为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这首词整体上洋溢着对家人的深情厚爱与殷切期望,从外在的气质到内在的品质,从现实的成就到未来的期许,层层递进,展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全面关怀。同时,以书为礼的结尾,更凸显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反映出词人对知识的尊崇与对家族未来的规划。这是一部饱含亲情与智慧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关于亲情与成长的启示。

抬头看看天,低头不知行。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