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薰风解吾民愠。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有观点认为此诗是在舜帝南巡狩猎祭祀时所作,舜在祭祀时弹奏五弦琴,唱《南风》之诗,以表达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钻薄龟甲摆弄蓍草,自然会得兆数,兆数的出现,自然会有吉凶,而有吉凶的人,碰巧与兆数相遇。吉人与好的兆象吻合,凶人与恶的筮数相遇,如同吉人走在路上遇到吉祥的事物,随便就可以看到吉祥之物一样,并不是吉祥的事物有意表现为吉人的祥瑞。

凶人,在路上碰到坏事也是如此。善恶事物的出现,并不是天的回答,是碰巧与善恶之人相遇到一起了。钻龟占卜揲蓍算卦会出现吉凶的征兆,就是由于有相遇上吉凶事物这类情况。

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周武王生病,周公用龟甲占卜了三次,周公说:“所遇到的都是吉兆。”鲁国大夫庄叔生个儿子叫穆叔,用《周易》给儿子算命,遇上明夷卦变谦卦。占卜称为“逢”,算卦称为“遇”,实际上是各人的遭遇所得到的卦象,并不是由善恶所带来的。

善就遇上吉兆,恶就碰上凶兆,天道自然如此,不是由于人的善恶所造成的。根据这种情况而论,君王治国有吉凶征兆出现,也仍然是这个道理。君王碰巧道德高尚,时运碰巧天下应当太平,美好的事物奇异的征兆就会偶然出现。不贤德的君王碰到的情况,也就和这种情况相反。

世人谈论卜筮的很多,懂得卜筮的真正道理的人很少。有的论者认为龟蓍卜筮的结果可以作为做事情的参考,但不能完全信赖它。钻龟占卜揲蓍算卦。兆数总是会出现的,它的出现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解释,而是由占卜的人主观加以解释。

出现吉兆而占卜的人认为它是凶兆,出现凶数而占卜的人认为它是吉数,如果吉凶不灵验,就认为卜筮不可信。周武王讨伐纣王,筮算这件事,不吉利,占卜的人说:“大凶。”姜太公推开蓍草践踏龟甲后说:“枯骨死草,怎么能知道就不吉利呢?”卜筮出现兆数,不是兆数所显示的吉凶错了,是占卜的人辨别不清吉凶,把吉凶说颠倒了。吉凶颠倒了,所以姜太公不相信它。

青玉案

薰风解尽吾民愠。正蓬渚芳遍。昨夜商周生伊旦。从来仁者,仲尼称寿,更捧金杯劝。

我有诗词三百卷。等留取、频频献。且看明年秋欲半。紫薇花下,绿槐阴外,天语颁新宴。

这首《青玉案》通过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出了作者对和谐、繁荣社会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仁德的推崇和对文人雅士生活志趣的描绘。

“薰风解尽吾民愠。正蓬渚芳遍。”这两句词开篇便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理想的社会风貌。薰风,即和煦的南风,此处化用了古代《南风歌》之意境。《南风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诗句,表达了君主以仁德施政,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景。

此词句中的“薰风解尽吾民愠”,正是借用了这一典故,暗示着当下的社会,如同那柔柔南风拂过,消解了百姓心中的种种忧愁与苦闷,呈现出一片和谐宁静之态。而“正蓬渚芳遍”则进一步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蓬渚,通常指仙境中的水边地带,芳遍则意味着四处花香弥漫,草木葱茏。诗人用这样的描写,既升华了前句所营造出的和谐氛围,又赋予了这种和谐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仿佛当下的社会已如仙境般美好,百姓们生活在一片花香草色之中,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与烦恼。

“昨夜商周生伊旦。从来仁者,仲尼称寿,更捧金杯劝。”这几句词则将视角聚焦于历史与文化层面。商周生伊旦,指的是伊尹生于商周之际。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大臣,他以仁德和智慧辅佐商汤,为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古代,伊尹被视为仁德的象征,他的诞生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诗人提及伊尹,显然是在强调仁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从来仁者,仲尼称寿”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点。仲尼,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倡导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被后世尊奉为“至圣先师”。

诗人在这里提到孔子对仁者的称颂,是在强调仁德不仅是一种个人品德的修养,更是一种能够带来长久福祉的社会价值。接着的“更捧金杯劝”则将这种对仁德的推崇转化为了一种具体的礼赞行为。劝酒,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礼仪,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敬酒行为,更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与祝福。

诗人通过金杯劝酒这一动作,表达了对仁德的敬重以及对仁者长寿的美好祝愿。这种通过历史典故与文化象征的运用,使得上阕的内容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即仁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仁者则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与祝福。

“我有诗词三百卷。等留取、频频献。”下阕的开头,诗人将视角转向了自己。这里的“我有诗词三百卷”不仅仅是在说明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更是一种对自己文化修养和艺术成就的自豪展现。诗人通过“三百卷”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突出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勤奋与执着,以及在诗词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等留取、频频献”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与憧憬。

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诗词作品,为社会增添一份文化的光彩,同时也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欣赏。频频献,意味着诗人愿意不断地将自己的心血之作呈现出来,与他人共享诗词之美。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自信,也反映出了他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词作为主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承载着文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诗人通过自己的诗词创作,希望能够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一种回馈与感恩之情。

“且看明年秋欲半。紫薇花下,绿槐阴外,天语颁新宴。”最后几句词进一步将这种对未来的憧憬具体化。诗人描绘了一幅未来美好的画面:待到明年秋半,紫薇花盛开,绿槐树成荫,在这样的美好时节,天语将颁下新的宴会。这里的“明年秋欲半”暗示着时间的流转与对未来的展望,而“紫薇花下,绿槐阴外”则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和谐的场景。

紫薇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官职的升迁与吉祥,绿槐则常常与文人的高雅气质相联系。这两者的结合,不仅营造出了一种美好宜人的自然环境,也象征着社会的繁荣与文人的荣耀。而“天语颁新宴”则更是将这种美好推向了极致。

天语,通常指皇帝的诏令或旨意,在这里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耀与认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在一个充满和谐、仁德的社会里,文人的才华将得到充分的展现与肯定,社会也将以各种形式给予他们回报与赞誉。这种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乐观心态,也体现了一种对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坚定信念。

已然当年不由声。

从整体上来看,这首《青玉案》以其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仁德的推崇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上阕通过“薰风解尽吾民愠”和“正蓬渚芳遍”的描绘,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而提及“商周生伊旦”和“仲尼称寿”则进一步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金杯劝酒的行为更是将这种对仁德的赞美具象化,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积极倡导。

下阕则以“我有诗词三百卷”为核心,展现了诗人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成就,同时也表达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增添光彩的意愿。而对未来秋日盛宴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更象征着社会未来的繁荣与文人的荣耀。

整首词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具特色。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典故与象征手法,如“薰风”“伊尹”“仲尼”“紫薇花”“绿槐”等,既增添了诗词的文化底蕴,又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同时,通过对未来景象的描绘与憧憬,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理想相融合,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情感的温度,还具有思想的高度。

在当今时代,这首《青玉案》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谐与仁德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文化传承与创新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当从这首词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同时也应当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