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大人知节时令,惟重九四时节令。四时节令指得就是按季节之序,所施行的仪式和节庆。而唐代的四时节令项目繁多:有各阶层分别举行的,也有一起举行的;有属于社会性的,也有只限于家族的。这些节令,有些可以追溯至上古,有些则是传自外国,种类繁多,都融入了唐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唐代人民的生活文化变得多彩多姿。

从立春到冬至间的八节,如一月一日,三月三日等的重日,对唐朝的朝廷及民间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节日。法令规定的国家祭祀有分大中小:大祀祭天神,祖宗之灵;中祀祭日月,星辰,社稷,养蚕,释奠;小祀祭司命,风雨,山川。

社稷之节为初春之辛日;风神之节为初春之丑日;雨神之节为初夏之申日,社日为仲夏及仲秋之戊日;释奠则为春秋二分之丁日。冬至节天子亲至郊外之天坛祭天帝,迎阳,并祈丰收与泰平,与正月元日之朝贺,同为国庆日。官吏在元旦及冬至前后均可有七日休息。

此外寒食及清明,合起来四日;八月十五中秋,夏至,腊日各三天;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十五元宵,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四月八日佛诞,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七月十五中元,九月九日重阳,立春等六节日,连同社日,三伏等各为一日。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等称之为重日,乃取其重阳可庆日之义。

三月三日上巳节时,举行祈丰年的仪礼。五月五日端午节,午时是阳光最强烈之时,因此令人联想起与夏至的关系,由于这一天乃屈原投汨罗江之日,便依照传说作粽划龙舟以悼。七夕之日,牛郎与织女二星相会的传说,在汉代便已成立,此日又名乞巧节,祈愿子女缝事灵巧,习字精湛。重阳以九月九日为代表,又称菊酒节,此时农事已毕,天高气爽,正是赏玩的好季节。寒食节当天,家家要冷火断食。

释奠节是一般公家官僚所重视的节日,则有四月八日的佛诞日,七月十五的盂兰盆。元宵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后世亦名之为灯节,此日,庶民聚集,街上锣鼓喧天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此外因受外来节庆影响,尚且庆祝天子生日。玄宗在开元十七(七二九)年,就定自己生日为天长节,当天各地均举行盛大仪式。

青玉案

四时令节惟重九。况此日、逢佳偶。金菊已花杯有酒。瑶池宴罢,一枝斜插,好作渊朋友。

翠眉淡淡匀宫柳。比似年时更清瘦。双绾带儿新结就。长情恩爱,随家俭约,素与君同寿。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细腻的词作,通过对重阳佳节的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态的刻画,展现出了一份真挚而深情的眷恋与向往。

“四时令节惟重九。况此日、逢佳偶”。词的开篇便以一种极为明快的笔触,点出了重阳节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阳节位列四时令节之一,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节日,它代表着秋意的浓郁与生命的高远。而“逢佳偶”,更是给这份节日的意蕴增添了一份巧合与美好的缘分。

词人在这句中巧妙地运用了“况”字,表达了在佳节遇到佳偶的惊喜与珍视。这种偶遇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见钟情,或许是久别重逢的意外欣喜,又或许是平凡日子中的一份不经意的美好。它不仅为整首词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也让人不禁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金菊已花杯有酒”,紧接着,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重阳节的典型景象。重阳节又称“菊花节”,金菊盛开是此节的标志性风景。菊花以其高洁、坚韧的品格,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时,金菊已经盛开,花朵在秋风中绽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而“杯有酒”,则呼应了重阳节饮酒的习俗,词人通过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将重阳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既有自然之美又有生活情趣的画面。人们在花香酒香中,享受着节日的闲适与欢乐,这份惬意与满足不言而喻。

“瑶池宴罢,一枝斜插,好作渊朋友。”这几句词更是充满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瑶池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设宴的地方,象征着仙境般的美好与奢华。这里词人以“瑶池宴罢”为引,暗喻自己仿佛经历了仙境般的美好时光,归来之后,带着一丝仙气与超脱。

而“一枝斜插”则是对重阳节插茱萸或菊花习俗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在古代,人们相信茱萸或菊花有辟邪驱灾的功效,因此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将茱萸或菊花插在头上或佩戴在身上。词人在这里选择用“一枝斜插”,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这种习俗,更增添了一份闲适与优雅的气质。

最后,“好作渊朋友”则进一步深化了词的情感内涵。“渊朋友”是一种对挚友的赞美,象征着高洁、淡泊的人格与深厚的情谊。词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在重阳节这一天,朋友相聚的温馨与珍贵。

“翠眉淡淡匀宫柳。比似年时更清瘦。”下阕的起始句,词人的目光转向了身边的人物,通过对一位女子外貌的细腻描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念之情。在这里,“翠眉”是对女子眉毛的描绘,以“宫柳”来形容女子的眉毛,不仅生动形象,更增添了一份古典的美感。

“宫柳”指的是宫廷中的柳树,其枝条柔软、细长,随风轻摆,给人以柔美的感觉。而“淡淡匀”则描绘出女子眉色的自然与淡雅,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印象。紧接着,“比似年时更清瘦”,则暗示了时光的流转与人物的变迁。与往昔相比,女子更加清瘦了,这种变化或许是岁月的痕迹,也或许是思念的煎熬所致。

词人在这里通过对女子外貌的对比描写,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与人物的情感变化相结合,表达出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情感的无奈与不舍。

“双绾带儿新结就。长情恩爱,随家俭约,素与君同寿。”最后这几句,词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从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转向对夫妻情深的赞美与祈愿。在这里,“双绾带儿新结就”以一种极具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展现出夫妻之间相互扶持、携手共进的情感纽带。古时,夫妻之间会在特殊的日子里结带为盟,象征着永不分离的誓言。

而“长情恩爱”则直接点明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基础。这种恩爱并非一时的激情,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情。紧接着,“随家俭约”则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词人在这里强调,夫妻二人的生活并不奢华,但却充满了温暖与和谐。

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反而更能彰显出彼此之间真挚的情感。最后,“素与君同寿”则是对夫妻携手一生的美好祈愿。词人希望与爱人携手走过岁月的长河,共同享受人生的每一个瞬间,直到白头到老。

整首《青玉案·四时令节惟重九》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节日景象、人物情态以及夫妻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词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文习俗的传承;既有对美好缘分的珍视,又有对朴素生活的向往;既有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又有对长情陪伴的祈愿。

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雅与情感的深沉,也让人对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充满了珍惜与向往。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