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如山一般的金属,燃烧一盆炭火去烧熔它,这堆金属必然不会熔化,并不是没有把握五行相克的道理,而是金属多炭火少,少与多、小与大太不相称了。身材矮小的儿童与孟贲争斗,儿童不能取胜,并不是儿童胆小,是力气太小的缘故。
狼多就吃人,人多就打死狼。施展力气,相互争斗,能够以小胜大的很少;争比强弱,较量威力,能够以少胜多的极少。天道人事,不能以小胜大,是由于少数不能压过多数。用一把刀剑,一盆炭火,压过解除凶祸,消掉岁月之神带来的灾殃,怎么可能呢?
社会习俗既迷信岁、月有禁忌,而且又迷信日子也有禁忌。办事情如果遇到病、死、灾、祸,严重的就认为是触犯了岁、月方面的禁忌,轻微的就认为是没有避开日禁造成的。有关岁、月禁忌的书已经流传开,有关日子禁忌的书也很流行。
社会上的人,一心一意迷信这些禁忌;善于辩论的人士,也不能确定这些禁忌对不对。因此社会上的人办事情,不是通过内心思考来判断事情本身是否该办而只讲究符合吉日,不从事理上去检查事情应不应该做而只要求符合吉时。
有关时日禁忌的书,多种多样不只一种,略微举几本较为突出的,来明辩它的是与非,使迷信天时禁忌的人,都将对它产生怀疑而抛弃它。一个人的福祸是由“禄命”的盛衰而决定的,祸福交替出现而自然如此。
办事情时禁忌书上说凶,人们就害怕凶祸会有应验;说吉,人们就希望吉祥有应验。事后福祸自然而然出现,人们就议论事前禁忌书上所说的吉凶如何灵验,以此互相警告和恫吓作为今后遵守禁忌的教训。这就是为什么有关日子的禁忌世世代代不被怀疑,糊涂的人长期不觉悟的原因。
瑞鹤仙
燕归帘半卷。正漏约琼斗,笙调玉琯。蛾眉画来浅。甚春衫懒试,夜灯慵翦。香温梦暖。诉芳心、芭蕉未展。渺双波、望极江空,二十四桥凭偏。
葱茜。银屏彩凤,雾帐金蝉,旧家坊院。烟花弄晚。芳草恨,断魂远。对东风无语,绿阴深处,时见飞红数片,算多情、尚有黄鹂,向人睍膻。
这首《瑞鹤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暮春时节的闺阁女子的慵懒情态与深沉孤寂,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情感的细腻把握。
开篇“燕归帘半卷。正漏约琼斗,笙调玉琯”,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闺阁的画面。“燕子归来,携着春的气息,而帘幕半卷则暗示着闺房中的女子慵懒地倚靠窗边,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似乎在享受着这份春日的悠闲。燕子的灵动与帘幕的静谧相互映衬,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而生动的气息,仿佛能听见燕子轻盈振翅的声音,而帘幕微微掀起的缝隙中,透进一丝春的暖意。
此时,夜幕降临,铜壶滴漏的声音与玉笙的悠扬乐声交织在一起。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铜壶滴漏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如同时间的脚步,缓缓流淌。夜幕降临,铜壶滴漏的声音与悠扬的玉笙乐声交织在一起,琼斗(北斗七星)在夜空中闪烁,时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女子在夜灯下,眉黛浅淡,春衫懒试,夜灯慵翦,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生动地描绘出她内心的落寞与无奈。
她的心境如同未展的芭蕉,充满了忧郁和对未来的迷茫。她孤独地凭栏远眺,望断江空,二十四桥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她的目光穿过桥影,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却又不知所寻何物。这种孤独的守望,将她内心的寂寞与期盼渲染得淋漓尽致。
“渺双波、望极江空,二十四桥凭偏”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女子的目光穿过浩渺的江面,二十四桥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冷。她倚靠在桥栏上,时间仿佛凝固,她的身影在夜色中愈发显得孤单。
这种对远方的凝望,不仅仅是对景物的观赏,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寄托。她或许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或许在渴望一场未曾实现的相会,或许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叹息。这种情感的细腻描写,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与哀愁。
下阕“葱茜。银屏彩凤,雾帐金蝉,旧家坊院。烟花弄晚。芳草恨,断魂远”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推向高潮。旧时的坊院,银屏上的彩凤与雾帐中的金蝉,这些华丽的装饰物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凄凉。烟花在晚风中摇曳,仿佛也在诉说着无尽的怨恨。芳草连天,却无法承载她的愁绪,她的灵魂仿佛随着这无尽的春草飘向远方。这种对旧时生活的追忆,与眼前的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她内心的落寞与无奈。
最后,“对东风无语,绿阴深处,时见飞红数片。算多情、尚有黄鹂,向人睍睆”以一种凄婉的笔调结束全词。女子面对着东风,默默无语,她的心事无人诉说。绿阴深处,片片落花随风飘散,这落花似乎也承载着她的愁绪,随风而去。而唯一给她带来些许慰藉的,便是那黄鹂的啼声。黄鹂的娇啼在寂静的春日显得格外清脆,它仿佛在倾诉着对春天的眷恋,也像是在安慰着女子那颗孤独的心。然而,这种慰藉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无法填补女子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暮春时节的闺阁女子的慵懒情态与深沉孤寂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使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女子内心的哀怨与无奈。这不仅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词,更是一首深刻地刻画人性与情感的佳作。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