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历上说:“下葬要避开九空、地臽以及日子的刚柔,月份的奇偶。日子吉利没有妨害,刚日柔日配合得当,单双月相适应,这才是下葬的吉利日子。不符合这种日子,就会转变为凶恶的日子。”下葬,是埋棺材;装殓,是装尸入棺。
人刚死要将尸体装在棺材中,不久要将棺材埋到坟墓里。坟墓和棺材有什么区别呢?装殓同下葬有什么不同呢?装殓尸体于棺材中不避开凶日,唯独下葬于坟墓中要选择吉日。如果以墓为重要,墓,就是土;棺,就是木。从五行的本性来看,木和土是一样的。
制棺材用来装尸体,破土用以埋棺材,制棺与破土同样都是事情,尸体和棺材同是一回事。如果认为破土损害了地之体,那么挖沟耕园,也应当选择日子。世人能说明装尸入棺和埋棺入墓的区别,挖土和开沟的区别,我将相信这些禁忌;不能说明这些区别,我将不相信这些忌讳。
日子吉利不凶,又要求日子的刚柔相配,刚柔已经配合了,又要求月份的单双。下葬讲究日子的刚柔相配,月份的单双相应,虽然符合于葬历的规定,但是用古代的事实来验证,却与葬历不相符合。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死了的要以千百数来计算,考察他们下葬的日子,不一定都符合葬历上的规定。
又说:“下雨不能下葬,在庚寅日的中午才下葬。”假如鲁小君在刚日死,到下葬的日子是己丑,那么刚柔日相合。刚柔相合,就是好日子。没有葬成,是为了避雨。如果是好日子,就不该由于下雨的缘故而废弃不用。为什么呢?
下雨只是对下葬有些不方便罢了,不在刚柔相合的吉日下葬,会遭到大凶而不吉利,为了下葬方便而故意触犯凶日,这既不符合鲁国人的本心,也不符合臣子对葬礼应该重视和谨慎的道理。现在废弃刚柔相合的吉日不用,等待庚寅日的中午下葬,这是把晴天当作吉日了。
垂杨
银屏梦觉。渐浅黄嫩绿,一声莺小。细雨轻尘,建章初闭东风悄。依然千树长安道。翠云锁、玉窗深窈。断桥人、空倚斜阳,带旧愁多少。
还是清明过了。任烟缕露条,碧纤青袅。恨隔天涯,几回惆怅苏堤晓。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幸、随波缥缈。纵啼鹃、不唤春归,人自老。
在历史的长河中,词作犹如闪烁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文学的天空。姚勉的《垂杨》便是其中之一,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词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内心深处的无尽惆怅。
“银屏梦觉”,开篇便点明了词中人物所处的情境。银屏,是古代贵族居室中常见的装饰品,精致华丽,象征着主人公的高贵身份。然而,即便处于如此奢华的环境中,主人公仍然从一场梦中醒来。这里的“梦觉”有着别样的意味,它可能暗示着主人公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或憧憬,但现实却将他从那虚幻的梦境中拉回。这样的开头,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引发读者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寻。
“渐浅黄嫩绿,一声莺小”,词人将视线转向窗外的景色。那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柳树刚抽出嫩芽,浅黄与嫩绿交织,显得生机勃勃。而一声微小的莺啼,更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这样的景象本应是充满希望与喜悦的,但与前句的“梦觉”相结合,却又似在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落寞。或许,那新生的绿意和欢快的莺声都在提醒着他曾经的美好已不再,而他只能独自面对这空旷的房间与寂寞的心情。
“细雨轻尘,建章初闭东风悄”,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氛围。细雨蒙蒙,带着几分轻柔,使得空气中的尘埃也被沾湿,显得格外轻盈。建章,是汉代的宫殿名,这里借指现在的居所,大门刚刚关闭,东风也在此时悄然停息。整个画面显得静谧而清冷,这与主人公醒来后的心境是相契合的。
那轻轻的细雨仿佛是天空的泪水,为这春日的静寂增添了几分忧伤,而东风的悄然离去,也仿佛是美好时光的流逝,带走了往日的热闹与繁华,只留下主人公在这空荡的居所中,感受着时光的无情。
“依然千树长安道。翠云锁、玉窗深窈”,长安道,是古都长安的象征,也代表着繁华与辉煌。这里提到的“千树”,不仅描绘出了长安道两旁柳树成荫的美景,更充满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怀念。尽管岁月流转,但那些曾经的美好似乎依然停留在那条长安道上,成为主人公心中难以抹去的印记。而“翠云锁、玉窗深窈”则将视线拉回室内。
玉窗,精致而华美,深窈则更显其深邃幽静。那窗外的柳树像是翠绿的云烟,将窗户紧紧环绕,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与束缚。主人公被困在这深深的庭院之中,外面世界的热闹与繁华只能在回忆中呈现,而现实给予他的,只有这无尽的寂寞与思念。
“断桥人、空倚斜阳,带旧愁多少”,这一句无疑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推向了高潮。断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意象,在这里不仅象征着分离与断绝,更暗示着主人公心中的那份无法跨越的隔阂。斜阳,是落日的余晖,带着几分凄凉与无奈。主人公独自一人站在断桥之上,任凭那斜阳将自己的影子拉长,而他心中则满是旧日的愁绪。
这些愁绪或许是因离别而起,或许是因时光的逝去而生,又或许是因现实的无奈而堆积。无论如何,这些愁绪都如同沉重的包袱,压在主人公的心头,让他难以释怀。他站在那里,望着远方,或许在思念着某个人,或许是回忆着过去的某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哀怨与伤感,让读者不禁为他感到怜惜。
“还是清明过了”,清明,本是祭祖扫墓、踏青游玩的时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着生命的更替与时光的流转。这里的“还是”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叹息,仿佛主人公一直在等待着清明的到来,希望它能带来些什么,但最终等到的却是它的过去。这暗示着主人公心中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他所期待的美好依旧遥不可及,而时间却在悄然流逝,让他感到更加的无力与悲伤。
“任烟缕露条,碧纤青袅”,此处的描写看似是描绘自然景色,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情感。烟缕,是那轻薄的烟雾,如同丝缕般细腻;露条,是带着露水的柳枝,显得格外柔美。碧纤青袅,更是将柳的色彩与姿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这些美好的景物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丝毫的慰藉,反而更显出他的孤寂与冷清。
他看着这些景色,或许会想起曾经与人一同赏景的日子,但如今却只能独自面对这空旷的世界。那飘动的烟缕与摇曳的柳条,似乎都在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与主人公的心情相互呼应,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凄凉的美感。
“恨隔天涯,几回惆怅苏堤晓”,苏堤,是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这里代指美好的地方或者曾经的美好回忆。主人公心中怀着对远方的思念与遗憾,他恨那遥远的距离将他与所思念之人或事隔开,让他无法触及。而“几回惆怅苏堤晓”则更显出这份思念的深沉与长久。那清晨的苏堤,带着几分清新与宁静,但在主人公眼中,却只剩下了惆怅。
他一次次在清晨时分想起那美好的地方,想起曾经与之相伴的人或事,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心灵的折磨,让他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幸、随波缥缈”,飞花,是飘落的花瓣,本就是一种充满诗意与凄美意象。这里描绘出了一幅落花满地的画面,而无人清扫的细节更显出一种被遗弃与冷落的氛围。那些花瓣随风飘落,最终落在地上,无人问津,似乎象征着主人公心中的那份美好也如同这些飞花般被世界遗忘。而“甚薄幸、随波缥缈”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
薄幸,指薄情,这里形容那些随波逐流的飞花,它们无法自主地随风飘动,最终消散在远方。这不仅表现出了飞花的无奈,也暗示了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力感。他的那些美好记忆、深切情感似乎也如同这些飞花一样,被现实的波涛卷走,变得缥缈而不可追寻,让他只能在悲伤中独自承受这命运的无情。
“纵啼鹃、不唤春归,人自老”,啼鹃,是杜鹃鸟的啼鸣,常被用来象征着对时光流逝的哀叹。即便那杜鹃鸟再怎么啼叫,也无法唤回春天。春天的离去是必然的,正如时光的流逝无法阻挡。而主人公在这感叹之中,也意识到自己已经老去。
这种对时光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感慨交织在一起,让整首词的情感达到了顶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而主人公却在思念与忧伤中度过了一生,最终只能面对这岁月的无情与自己的衰老。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哲思。
姚勉的这首《垂杨》以其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词作中独树一帜。它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与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出了时光流转下人生的无奈与悲哀。词中的每一句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珍珠,串联起了一幅充满诗意与深情的画卷,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