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七年春,镇北大将军陆昭卸甲归京,圣上赐下朱雀坊宅邸一座。仆从们忙着搬运箱笼时,忽见陆昭独自立在空荡荡的书房,指节叩着楠木匾额道:"取笔墨来。"
"将军,这紫檀木案是皇后娘娘所赐......"
"无妨。"陆昭径自蘸墨挥毫,腕底惊雷乍起,金错刀体劈开素绢:"大而不夺以守正,威而有礼以怀仁"。最后一捺如断金戈,震得笔洗中清水泛起涟漪。
三日后,兵部侍郎周延携礼登门。他望着中堂新悬的对联冷笑:"陆兄好风骨,只是这'不夺'二字,莫不是暗讽我等贪墨军饷?"锦盒咔嗒掀开,南海明珠映得满室生辉。
陆昭抚过腰间旧剑的缠绳,那是阵前为伤兵止血时染红的。"周大人可知,去岁漠北雪灾,我军中儿郎嚼着草根死守玉门关?"他忽然拔剑出鞘,寒光掠过明珠,竟在周延惊叫声中将明珠一剖为二。
"陆昭你!"
"这一半,烦请周大人带回府上。"将军收剑入鞘,眉宇间依稀还是当年单骑退敌的煞气,"另一半,明日朝会本将自会呈给圣上——就说周大人体恤将士,特献明珠充作军资。"
周延捧着半颗明珠踉跄离去时,檐角铁马正撞碎暮色。老管家颤巍巍捧来火盆:"将军,这明珠......"
"熔了,打成护心镜。"陆昭望着中堂墨迹未干的对联,忽而轻笑:"告诉铁匠,要能挡住背后射来的冷箭。"
贺新郎(送易子炎运干之任)
冷眼三边处。喜舍人、水滨跃马,上京西路。三国英雄千载矣,开胜依然如故。这勋业、向谁分付。袖里翰林风月手,也何妨、戮力风寒护。谈笑暇,诗吟虏。
岘山几载无人顾。幸如今、翦除荆棘,扫清飙雾。换得东南新局面,政欠十分著数。算人物、须还羊杜。玉帐筹边机会好,把规模、赶出中原去。天下事,书生做。
词的开篇,姚勉以“冷眼”描绘出词人对边疆局势的冷静审视,一个“冷”字,既刻画出词人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的旁观者形象,又暗示了边疆的紧张氛围。然而,紧接着的“喜”字,情绪陡然一转,表现出词人对友人易子炎即将奔赴边疆的欣喜与振奋。
易子炎在水滨跃马扬鞭,意气风发地踏上前往京西路的征程,一个“跃”字,生动地勾勒出友人矫健的身姿和昂扬的斗志,充满了动感和力量,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正满怀豪情地奔赴战场,展现出词人对友人的赞赏与期待。
“三国英雄千载矣,开胜依然如故。这勋业、向谁分付。”词人思接千载,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虽已过去千年,但如今的山川形势依旧险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然而,这些英雄的勋业该由谁来继承呢?词人在此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既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又暗含着对当下时局的忧虑,为下文对友人的勉励做了铺垫。
“袖里翰林风月手,也何妨、戮力风寒护。谈笑暇,诗吟虏。”这几句描绘了易子炎的才华与抱负。他虽有着翰林文人的风流倜傥,满腹经纶,擅长吟风弄月,但在国家需要之时,也能够不畏艰难,挺身而出,为守护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身处风寒之地,也能谈笑自若,以诗吟咏,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乐观自信的气度,让词人对其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岘山几载无人顾。幸如今、翦除荆棘,扫清飙雾。”过片处,词人的笔触转向了对国家现状的描述。岘山,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多年来无人问津,象征着国家的衰败与沉沦。然而,如今终于有人挺身而出,翦除荆棘,扫清迷雾,为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里的“荆棘”和“飙雾”形象地比喻了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而“翦除”“扫清”则表现了词人对友人及其同僚们的肯定与赞扬,他们如同驱散黑暗的曙光,为国家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换得东南新局面,政欠十分著数。算人物、须还羊杜。”词人认为,经过一番努力,东南地区已经呈现出新的局面,但要彻底改变现状,还需要更加高明的策略和手段。在这里,词人以羊祜、杜预这两位历史上的名将贤臣来期许易子炎,希望他能够像他们一样,以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
“玉帐筹边机会好,把规模、赶出中原去。天下事,书生做。”最后,词人以豪迈的笔触展望未来。玉帐筹边,意味着易子炎将有机会在边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的边防事业出谋划策。词人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扩大战果,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原地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而“天下事,书生做”这一句,则充满了自信和豪情,表明词人相信,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学,也能够承担起拯救国家、扭转乾坤的重任,展现了词人对知识分子的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姚勉的这首词以激昂的情感、豪迈的笔触,为友人易子炎送行。全词既有对友人的赞赏与勉励,又有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与期望,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和比喻手法,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同时,词的语言简洁明快,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词人的豪放派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动词的运用:如“跃”字生动地展现了易子炎的英勇身姿,“翦除”“扫清”则形象地表现了对国家困境的解决,赋予了静态的场景以动态的力量,使词的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如将“荆棘”“飙雾”比喻国家面临的困难,将岘山的无人顾比作国家的衰败,使抽象的情感和概念更加具体可感。
由喜到忧再到期许:开篇的“喜”字表达对友人赴任的欣喜,中间对国家现状的描述透露出忧虑,最后以对友人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展望结束,情感层次丰富,转变自然,展现了词人对国家和友人的深切关怀。
丰富内涵:词中多处运用历史典故,如三国英雄、羊祜、杜预等,不仅增加了词的文化底蕴,还使词的表意更加含蓄深远,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联想,增强了词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个人与国家:通过送别友人这一具体事件,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又抒发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使词的主题更加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总之,这是一首充满激情与力量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姚勉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担当精神,值得我们在欣赏和学习中细细品味。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