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子之官。人禀天地,命属阴阳。生居覆载之中,尽在五行之内。欲知贵贱,先观月令为提纲。次断吉凶,专用日干为主本。三元要成格局,四柱喜见财官。用神不可损伤,日主最宜健旺。

二是忌讳曾受过肉刑罚作苦役的人,不得上坟墓扫祭。只知道不能这样做,却不明白不能这样做的道理。问那些禁止这样做的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忌讳;被禁止这样做的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忌讳。一个个相互仿效,甚至有的儿子受了刑罚,父母死了,不能送葬,或者到了墓傍,也不敢面临下葬。

这种错误甚至发展到不去吊丧,不敢见别人的灵柩。囚徒,是罪人,受过肉刑以后才称他为“徒”。坟墓里面埋葬的是父母,父母死亡就称为“先”。住宅和坟墓有什么区别呢?活着的双亲与死去的双亲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因为囚犯受过肉刑,祖先责怪他,那么就不适宜进入住宅与父母相见。

如果因为刑徒不允许与死人相见,那么父母死在堂上,就不允许在灵柩边哭泣。如果因为刑徒不允许上坟墓祭扫,那么刑徒也不允许修筑陵墓。世间习俗禁止这样做,依据什么道理呢?

依据事实解释它的道理,刑徒不能上坟墓有两层含义,是出于礼义道理方面的禁忌,而不是吉凶方面的忌避。刑徒这样做的用意是认为祖先完整无缺地把子孙生下来,子孙也应当完整无缺地回到祖先那儿去。

所以曾子有病,就召集他的门徒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可以免于毁坏损伤了,弟子们!”曾子特别慎重,临死时仍要检查身体是否完整,很高兴避免了毁坏损伤身体的祸殃。孔子说:“身体,毛发,肌肤,是父母授予的,不能够有一点毁坏损伤。”

讲孝道的人被迫遭受刑罚,身体被刻画,毛发肌肤被毁坏损伤,这是由于道德差,行为恶劣,不谨慎所造成的。惭愧受到刑罚侮辱,深深地责备自己,所以不上坟墓在先考先妣面前祭祀。古代的礼仪是在祖庙中祭祀,现在的习俗是在坟墓上祭祀,所以刑徒不上坟墓,是内心感到惭愧对不起死去的父母,这是一层含义。

坟墓,是鬼神居住的地方,也是鬼神接受祭祀的地方。祭祀的礼仪规定,要斋戒沐浴洁身,极为郑重其事。现在已经受刑,受刑而伤残的人,不适宜参与祭祀侍奉死去的父母,谦逊恭敬,退让于后是自认为卑贱的意思。推想先祖的心意,见到子孙受刑,悲伤心痛,担心自己来到祭祀之地,先祖不忍心享受祭供之物,所以刑徒不上坟墓,这是第二层含义。

沁园春(寿杨师参十月生,次日子之官)

摘玉蕊梅,泛金叶蕉,祝公寿龄。算今年比似,常年更别,翠烟红雾,香霭门屏。凤诏云霄,龙光牛斗,辉射南州孺子亭。看看是,伴元戎小队,花柳郊垌。

传家有子明经。浑不要黄金遗满籝。向月中传与,一枝仙桂,斓斑衣上,更著袍青。明日瓜期,今朝椿寿,好醉芝兰玉树庭。公知否,老人星一点,映泰阶星。

《沁园春·寿杨师参》作为宋代寿词中的翘楚,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辞藻的华美,更在于通过意象群的精妙组合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美学宇宙。全词以时空重构的笔法,将自然物候、人文典故与家族传承熔于一鉴,形成独特的"三重祝祷"结构:

上阕:天象祥瑞的视觉盛宴

开篇"摘玉蕊梅,泛金叶蕉"以二色对比营造出冰魄流金的视觉反差。玉蕊梅出自《本草拾遗》所载"凌霜傲雪"之物,暗合寿主坚韧品格;金叶蕉则化用《开元天宝遗事》"金蕉叶上题诗"典故,暗示寿主文采风流。二者在"祝公寿龄"的祈愿中形成冰与火的意象交融,暗合《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意蕴。

"翠烟红雾,香霭门屏"的迷离之境实为道教"三光钟鼎"的象喻。翠烟对应青龙之气,红雾暗合朱雀之象,二者在门屏处氤氲成"太乙在炉"的炼丹意境。这种将庭院祝寿升华为炼丹图景的审美转化,与苏轼《水调歌头》"琼楼玉宇"的仙界想象一脉相承,使俗世寿宴获得超凡脱俗的神圣性。

"凤诏云霄"三句通过典故的时空重构展现权力与天道的交感。凤诏化用《山海经》"凤凰止于帝庭"的祥瑞,龙光牛斗暗合张华识宝的星宿神话,而"南州孺子亭"则将目光引向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士风流。这种从天象到人文的三级跳,构建出"天垂象,见吉凶"(《易·系辞》)的宇宙秩序,寿主的荣耀被赋予了天人感应的合法性。

下阕:家学传承的文明礼赞

"传家有子明经"的转笔开启家族叙事新维度。"黄金遗满籝"的反用与《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形成互文,构建起重道轻利的价值坐标。这里的"明经"不仅是科举功名,更暗含《礼记·经解》"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将子侄的经学造诣升华为家族文明传承的象征。

"月中传与"的仙桂意象延续了《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神话原型,但词人通过"传与"的动作赋予其动态传承性。"斓斑衣上更著袍青"的色彩递进暗含《仪礼》"青衿"的士人身份,形成从自然之桂到文化青衿的意象转生。这种将家族荣耀与文明血脉熔铸一炉的审美思维,与杜甫"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文脉观遥相呼应。

结拍:星象政治的审美隐喻

"老人星一点,映泰阶星"的收束堪称天人感应的点睛之笔。老人星作为祥瑞之星,与象征天下太平的泰阶星形成星象对位。这种将个体寿域与家国气象融通的审美思维,既延续了《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祝福传统,又通过《晋书·天文志》"泰阶平则天下治"的星象密码,将祝寿辞格升华为盛世华章。

全词通过典故的时空重构、意象的色相交辉,构建出天人感应、家国同构的美学宇宙。从"玉蕊梅"的冰魄到"老人星"的天芒,从"翠烟红雾"的炼丹意境到"袍青青衿"的文脉传承,词人以天象为笔、人文为墨,绘就一幅跨越自然与文明、个体与家国的祝寿长卷。这种将祝寿仪式升华为文明礼赞的审美创造,堪称宋代文人祝寿词中最具哲学深度与文化厚度的典范之作。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