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勉生于南宋宁宗时期,长于儒学世家,仕于理宗朝,入仕前后有名师指导和僧友相助。然而姚勉科举入仕之路并不顺畅,多次参加发解考试不第,最后才以词赋发解成功,虽状元及第,却并未仕至高官。姚勉的个人生活境遇与仕途沉浮,反映出南宋中后期一批爱国士人在家国危难时期的状况,也是南宋走向衰亡的缩影。
姚勉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仕于理宗朝,此时纪纲未振、人材未萃、民生未裕、边备未坚,正是朝廷用人之际,“诸老殄瘁,宿望一空,名臣欲尽,来者谁继?经费繁浩,大司农不能给,未免讲求生财之说。人才乏少,见大夫无可使,未免参用喜事之人。
诸公贵人,志得意满,既取美官,又全美名而去。一二自好之士,方且栖迟偃仰,弓旌虽遣,翔而未集,使当馈有乏才之叹,翘馆无可贤之延”。勉于宝祐元年状元及第,其在状元对策中提出的人才观与安邦政策受到了理宗赞赏,“癸丑奉对大廷,有司第臣策在第四。陛下念其愚直,亲擢以冠群才”。
姚勉认为,“求天下之士以文,不若淑天下之士以道。以道而淑天下之士,正其心也;以文而求天下之士,蛊其心也”,因此,唯有那些胸怀治国大计之才方具捍卫边陲之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寇至则逃,敌去则舞,乘虏之退,则以为功,愚弄朝廷,希凯浓赏”"等现象。
朝中设立武科,本为求得韬略之才,然而事与愿违,长年以来,朝廷再未有如岳飞、韩世忠等一样善于征战沙场的武将,其原因就在于“贡荐额狭,选举路艰,于是以武为捷径,而求为右科之试。能诵兵法者,罕能兼骑射之习;能便弓马者,罕能兼到笔之长。
贺新郎(送杨帅参之任)
唱彻阳关调。伴行人、梅拂征鞍,晓霜寒峭。金甲雕戈开玉帐,尊俎风流谈笑。看策马、从容江表。自是药阶苔砌客,卷经纶、且泛芙蓉沼。襟量阔,江面小。
允文事业从容了。要岷峨人物,後先相照。见说君王曾有间,似此人才多少。便咫尺、云霄清要。四世三公毡复旧,况蜀珍、先已登廊庙。但侧耳,听新诏。
开篇便营造出离别的伤感氛围。《阳关三叠》是古代送别时的名曲,词人与友人一同唱完这首曲子,意味着离别时刻的到来。这句词不仅点明了送别的主题,还通过“唱彻”一词,表现出离别情感的深沉与浓烈,仿佛那悠扬的曲调在空中回荡,诉说着不舍与眷恋。
离别的歌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行人即将踏上征程,而送行的人们则在歌声中寄托着对友人的祝福与牵挂。这歌声穿越时空,将古代文人墨客的离情别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伴行人、梅拂征鞍,晓霜寒峭”描绘了送行的具体场景。梅花轻拂过行人的马鞍,清晨的霜寒让人感到凛冽。这里的“梅”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在寒冬腊月,梅花的高洁、坚韧也象征着友人的品格。同时,“晓霜寒峭”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离别时内心的凄凉与不舍。
在这寒冷的清晨,梅花在风中摇曳,仿佛也在为离别而悲伤。它们的枝条轻轻拂过行人的马鞍,像是在挽留,又像是在祝福。霜花在地面上铺开,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却也增添了几分寒意。行人即将踏上征程,而送行的人们则在寒风中伫立,目送友人远去。
“金甲雕戈开玉帐,尊俎风流谈笑”展现了杨帅参的英勇形象和送别宴席的热闹场景。杨帅参身披金甲,手持雕戈,坐在装饰华丽的玉帐之中,与众人谈笑风生。这句词既表现出杨帅参的威武与英勇,也体现出他在离别之际的从容与洒脱。同时,“尊俎风流”暗示了宴席的丰盛与欢乐,与离别的伤感形成对比,更衬托出杨帅参的豁达胸襟。
在玉帐之中,杨帅参身着金甲,手持雕戈,威风凛凛。他与众人围坐在一起,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尽管即将离别,但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哀愁,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宴席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大家一边品尝,一边畅聊,试图用这欢乐的氛围冲淡离别的伤感。
“看策马、从容江表”描绘了杨帅参奔赴任所的潇洒姿态。他骑着战马,从容不迫地前往江表地区赴任。这句词不仅表现出杨帅参的英勇与自信,也体现出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使命的担当。同时,“江表”一词也暗示了杨帅参赴任之地的广阔与重要,为下文对其才能的赞美埋下伏笔。
杨帅参跨上战马,马蹄踏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身姿挺拔,神情坚定,仿佛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战马奔腾,扬起一阵尘土,他却从容不迫,目光注视着远方的江表之地。那里是他的任所,也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勇气,一定能够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
“自是药阶苔砌客,卷经纶、且泛芙蓉沼”则表现出杨帅参的高洁品格和才华。他本是隐居山林、与世无争的高士,如今却卷起经纶,暂且在芙蓉沼中泛舟。这句词既体现出杨帅参的高雅情趣和对世俗的超脱,也暗示了他即将在新的任所施展才华,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杨帅参本是一个隐居山林的高士,他喜欢在药阶苔砌之间漫步,享受着宁静与自由。然而,当国家需要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卷起经纶,投身到新的使命中。他来到芙蓉沼,泛舟其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荷花在水中摇曳,仿佛在欢迎他的到来。他深知,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停留,他的目标是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才华。
“襟量阔,江面小”形象地表现出杨帅参的宽广胸怀。他的胸怀如同广阔的江面,能够容纳世间万物。这句词不仅赞美了杨帅参的豁达与大度,也暗示了他能够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和气度。同时,与前文的“晓霜寒峭”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杨帅参的乐观与豁达。
杨帅参站在江边,望着那波澜壮阔的江面,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的胸怀就像这江面一样宽广,能够包容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深知,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为百姓谋福。
“允文事业从容了”是对杨帅参文韬武略、从容处理政务的赞美。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政治上也表现出色。他能够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事务,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智慧。这句词既肯定了杨帅参的能力,也表达了对其未来事业的美好祝愿。
杨帅参在任所中,处理政务游刃有余。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将各种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无论是军事防御还是民事管理,他都能从容应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风范。他的文韬武略,让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同僚的敬佩。
“要岷峨人物,后先相照”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杨帅参在人才辈出的岷峨之地的地位。岷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荟萃之地,杨帅参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与前贤后俊相互辉映。这句词不仅赞美了杨帅参的才华,也表达了对岷峨地区人才辈出的自豪和对杨帅参未来成就的期待。
岷峨之地,钟灵毓秀,孕育了无数的英才。杨帅参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又在自己的领域中独树一帜。他的出现,让岷峨地区的人才更加璀璨夺目。他与前贤后俊相互映衬,共同书写着岷峨地区的辉煌篇章。
“见说君王曾有间,似此人才多少”则表现出杨帅参的才能得到了君王的认可和关注。君王曾经询问过像杨帅参这样的人才有多少,这既是对杨帅参才能的高度评价,也暗示了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可能受到的重用。这句词为下文对其前途的展望做了铺垫。
君王在朝堂之上,曾多次询问像杨帅参这样的人才有多少。他的才能和品德已经得到了君王的赏识,这让他在官场中有了更高的起点。君王的关注,让他倍感荣幸,也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便咫尺、云霄清要”预示着杨帅参即将接近朝廷的重要职位。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已经距离朝廷的核心权力机构不远了。这句词既是对杨帅参未来前途的展望,也表达了对其能够得到重用、施展才华的期待。
杨帅参的才能和品德,让他在官场中脱颖而出。他距离朝廷的重要职位已经越来越近,仿佛触手可及。云霄清要之地,是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地方。而杨帅参凭借自己的实力,即将踏入这一领域。他相信,在那里他能够更好地施展才华,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世三公毡复旧,况蜀珍、先已登廊庙”则进一步强调了杨帅参家族的荣耀和其先辈的成就。杨帅参家族世代显赫,先辈们已经为家族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基础。如今,杨帅参继承家族的荣耀,有望再次进入朝廷的高层,为家族增添新的光彩。这句词既是对杨帅参家族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其未来能够继承家族传统、再创辉煌的期望。
杨帅参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四世三公的荣耀让家族名扬四海。先辈们在朝堂上鞠躬尽瘁,为家族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如今,杨帅参继承家族的遗志,踏上了新的征程。他深知,家族的荣耀需要他来延续,而他也有信心,在先辈们的基础上,再创家族的辉煌。
“但侧耳,听新诏”则表现出对杨帅参未来接到新诏令、再展宏图的期待。杨帅参时刻准备着,只要朝廷有新的使命,他将立刻响应,奔赴新的岗位,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效力。这句词既体现了杨帅参的忠诚与责任感,也表达了对其未来事业的无限憧憬。
杨帅参静静地等待着,侧耳倾听着朝廷的新诏令。他知道,新的使命随时可能降临。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准备好了,随时准备响应朝廷的召唤。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相信,在新的岗位上,他能够继续施展才华,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