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君——"
一声轻唤穿透风雪。陈竹君猛地顿住脚步,青布棉袍的下摆冻成了冰甲。街角那株百年老槐树下,竟悬着一顶朱红轿子。四角垂着银铃的轿身离地三尺,既无轿夫也无马匹,就在雪幕中静静浮着。
轿帘忽然掀起一角,露出一截玉白手腕。陈竹君喉头发紧,眼睁睁看着那手朝他招了招。待回过神来,自己已经站在轿前三步处。轿中人戴着面纱,发间金步摇却在风雪中纹丝不动。
"此物赠君。"女子声音清泠如檐下冰棱,抛来一物,"簪中有诗稿,万勿示人。"
陈竹君下意识接住,掌心触到沁骨的凉意。正要开口,红轿突然腾空而起,银铃在风中撞出细碎的声响。他追出几步,却见漫天雪片骤然收拢,裹着那顶红轿消失在西市方向。
次日雪霁,陈竹君对着书案上的羊脂玉簪发怔。昨夜分明将簪子收在枕下,今晨却出现在砚台旁。簪头雕着并蒂莲,轻轻一旋,中空处果然掉出卷泛黄的诗笺。
"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念到第三句突然噎住,冷汗顺着脊梁滑下来。这分明是当朝宰相谢道韫四十年前的成名作,可谢相早在永和三年就...
"陈兄!"同窗王焕之推门而入,"你听说没?西市槐树下的雪地里发现顶旧轿子,木头都朽了,可轿帘上的银铃簇新发亮!"
玉簪突然滚烫起来。陈竹君攥紧簪身,昨夜女子面纱上绣的银纹在记忆里逐渐清晰——正是谢氏家徽。
半月后大雪再临,陈竹君握着玉簪候在老槐树下。子时三刻,银铃声穿透风雪。这次他看清轿帘上的云雷纹,与谢道韼画像中的朝服纹样如出一辙。
"当年谢相冒雪进京献诗,是不是也乘着这样的轿子?"他对着虚空发问。风声忽然裹着女子轻笑:"永和二十三年的雪,可比今夜急得多。"
轿帘无风自动,露出与谢道韼青年画像别无二致的面容。陈竹君终于明白玉簪为何发烫——这是诗魂的容器,每逢雪夜便要重现四十年前那场改变文坛的献诗。
念奴娇(和尹司门与蔡侯咏雪)
雕裘夜冷,怪地炉煨酒,经时难热。晓起盘风天舞絮,拍手儿童欢悦。客里新吟,天葩翦巧,思与梅争发。使君属和,雪花同是三绝。
未说赋就梁园,阳春拍调,压倒唐元白。早晚联镳花底去,共看朝霞银阙。朝退归来,清虚堂里,醉洒漓墨。而今且对,聚星堂上宾客。
尹司门与蔡侯,可以推测他们可能是地方上的官员或文人,与姚勉有过文学交往。在《念奴娇(和尹司门与蔡侯咏雪)》中,姚勉提到“使君属和”,“使君”在古代是对地方长官的尊称,而“属和”则可能表示这两个人与他有过唱和。结合词的背景,他们可能在地方上有一定的文学影响力或地位。
本词是一首咏雪的佳作,它不仅描绘了雪景的壮美,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丰富的情感与高雅的志趣。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
上片开篇“雕裘夜冷,怪地炉煨酒,经时难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冬夜的严寒。即使身着昂贵的貂皮大衣,在冰冷的夜晚也显得单薄,以至炉中煨酒许久都难以温热。这种对寒冷的真切感受,为后续的雪景描写奠定了基础,也隐隐透露出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寂。
“晓起盘风天舞絮,拍手儿童欢悦”,清晨风雪交加,雪花飞舞如柳絮纷扬,而儿童在雪中嬉戏,拍手欢笑,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一场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雪景的动态美,也通过儿童的欢乐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接着“客里新吟,天葩翦巧,思与梅争发”,词人客居他乡,面对如此精巧的雪花,不禁诗兴大发,想要与梅花一比高下,展现出词人的才情与豪情。“使君属和,雪花同是三绝”,使君要求和诗,而雪花、和诗以及词人的才情共同构成三绝,进一步突出了词人对此次雪景与唱和活动的重视。
下片“未说赋就梁园,阳春拍调,压倒唐元白”,词人以历史典故和文学成就来自比,未提及梁园赋就,却已如阳春白雪般的高雅,甚至压倒了唐代的元稹与白居易,展现出极高的自信与豪迈。这种自信不仅源于自身的才华,也与此次雪景激发的灵感密不可分。
“早晚联镳花底去,共看朝霞银阙”,词人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能与友人并辔于花丛之下,共同欣赏朝霞映照下的银色宫阙,这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朝退归来,清虚堂里,醉洒漓墨”,描绘了词人退朝归来,在清虚堂中饮酒挥墨的潇洒姿态,展现了其高雅的生活情趣与闲适的心境。最后“而今且对,聚星堂上宾客”,回到当下,面对聚星堂上的宾客,词人准备一展才华,与众人共度雅集。
整首词在描绘雪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词人的情感与志趣。通过对寒冷冬夜、儿童欢笑、客居吟诗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孤寂到豪情,从欣赏雪景到期待未来,情感的起伏变化使词作更具感染力。
同时,词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学意象,如“梁园”“唐元白”“聚星堂”等,不仅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词人的博学与才情。这些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化内涵的壮丽画卷,使读者在领略雪景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神风貌。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