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湖上行舟,载人载月,月与人何以为歌乎。

青舟破开琉璃镜面时,船头铜铃忽然哑了声。老艄公瞥见芦苇丛中浮着盏莲花灯,未及打捞,灯芯爆出个蓝火团,惊得满舱玉璧叮当乱响——这些月相碎片是他昨夜用竹笛声从银河钓起的,此刻竟自发拼成浑圆镜面。镜中忽现素衣女子抱琴踏波而来,十指过处,七根冰弦自动吞吐月华,奏的正是《幽潭龙吟》失传的第十三段。

船尾少年书生怀中《水经注》无风自翻,泛黄纸页间游出墨绘的赤鳞鲛人,衔住半阙残谱潜入深水。霎时湖底升起三十六孔白玉笙,孔洞中流转的暗流自成旋宫调式。老艄公的竹笛裂成九节紫竹,每节涌出不同颜色的雾:黛青雾缠住冰弦化作焦尾琴,月白雾裹着鲛人凝成碧玉磬,银朱雾钻进《水经注》变成会呼吸的朱砂批注。

当北斗第七星坠在橹柄时,整片湖突然立了起来。书生看见自己倒影在竖立的湖面挥毫,写下的诗句化作金线刺绣在艄公蓑衣内侧。莲花灯里蓝火凝成小童,捧着六棱雪晶当砚台,接住从银河裂缝滴落的陨星墨。此时才懂"载歌"本是创世余音——船是黄钟大吕,人为变徵流韵,而满舱玉璧正将今夜谱成可触摸的《钧天录》。

东方既白,舟楫化作十二只衔尾玄龟沉入水底。书生醒来躺在荻花洲,怀中揣着半幅潮湿的《山河经络图》,昨夜载过的月光正在经脉间流转。艄公的竹笛插在岸边,已抽出三茎嫩竹,每节竹管里都锁着一粒未及坠地的晨露,细看竟是微缩的昨夜星图。远处有樵夫唱起上古《击壤歌》,声波荡开处,湖面浮出青铜编钟的虚影——原来天地这张琴,永在等待划开涟漪的指头。

霜天晓角(湖上泛月归)

秋怀轩豁。痛饮天机发。世界只如掌大,算只有、醉乡阔。烟抹。山态活。雨睛波面滑。艇子慢摇归去,莫搅碎、一湖月。

霜天晓角,此词牌首见于林逋词,可能是他创调。词名是根据前段词意取的。《填词名解》载有一段传说:“宋淳熙初,行都角妓陶师儿,与荡子王生狎甚,为姥所间。一日,王生拉师儿游西湖,迤逦更阑,舟人俱倦寝。舟泊净慈寺藕花深处,王生、师儿相抱入水俱死。都人作《长桥月》、《短桥月》歌之。二调今不传。”

《钦定词谱》卷四载:“张辑词有‘一片月、当窗白’句,得名《月当窗》,程垓词有‘须共踏、夜深月’句,名《踏月》;吴礼之词有‘长桥月’句,名《长桥月》。另,张辑词有儿拟山庄劝酒’句,名《山庄劝酒》。

韩玉词名《霜天晓月》。张可久词名《霜角》。”《霜天晓角》双调,元高拭词注“越调”。其有四十三字或四十四字等格式,有仄韵和平韵两种押韵格式。《康熙词谱》以四十三字体林逋词和辛弃疾词为正体或正格。

在那个月色如水的秋夜,姚勉泛舟湖上,借着皎洁的月光,将内心的感慨与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创作了这首《霜天晓角(湖上泛月归)》。词句简洁而意境深远,每一个字都仿佛是自然流淌出的心声,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豁达。

“秋怀轩豁。痛饮天机发。”开篇便展现出一种开阔的心境。秋季,往往是文人墨客感慨时光流逝、万物凋零的季节,而姚勉却在这萧瑟之中有着轩豁的胸怀。这种轩豁,不是对秋的无奈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面对与接纳。

他痛饮美酒,让自己的才思如泉涌般喷发而出。那酒,仿佛是开启他内心深处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微醺之中,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

“世界只如掌大,算只有、醉乡阔。”此时的姚勉,已经将自己从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抽离出来。在他眼中,整个世界都变得渺小,仿佛只在一掌之间。这种对世界的小觑,并非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看透本质后的超然。

他深知,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束缚与羁绊,唯有在醉乡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广阔。醉乡,是他在心灵深处为自己构建的一片净土,那里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没有世俗礼教的约束,只有纯粹的自我与无尽的遐想。

“烟抹。山态活。雨睛波面滑。”当视线转向周围的自然景色时,姚勉的笔触变得细腻而生动。远处的山峦,在如烟般的雾气轻柔地抚摸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展现出灵动的姿态。那雾气似一位神秘的画师,用轻纱般的笔触,勾勒出山的轮廓,使其在朦胧中更显妩媚。

而湖面上,一场雨刚刚停歇,雨水与湖水交融,使得湖面如同被磨光的镜子般光滑。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细腻的涟漪,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不忍触碰,生怕打破了这份宁静与美好。

“艇子慢摇归去,莫搅碎、一湖月。”乘着小艇缓缓归去,姚勉的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刻宁静的珍惜。他小心翼翼地划动着船桨,唯恐惊扰了那洒落在湖面上的明月。在那一刻,月光与湖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那月影,如同沉睡在湖底的精灵,散发着柔和而圣洁的光辉。

姚勉不忍心打破这份宁静,他的动作是那么轻柔,仿佛是在守护着一个美好的梦境。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爱护,更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坚守。他深知,在尘世的喧嚣中,这样的宁静是难得的,他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维护这片刻的安宁,让自己在这片宁静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与升华。

这首词,是姚勉在湖上泛月归途中的即兴之作,却道出了他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在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里,他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与自然为伴,与心灵对话。这种对宁静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穿越时空,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停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景,去寻找内心的那份宁静与超然。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