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循声掠过挂着「格物斋」木匾的竹篱,见青衫学子们正围着一只断翅纸鸢争论。白须山长拾起沾着泥星的《营造法式》,忽向芦苇丛拱手:“阁下既观棋三日,可愿入我京明书院做个活字帖?”从此灰颈鹤爪尖染了墨香,学子们唤它「曲项先生」。
晨钟里它跟着孩童临《千里江山图》,看他们用吴侬软语给汴梁来的转学生解释:王希孟的青绿山水不是颜料堆砌,要蘸着《禹贡》里九州水土的呼吸。有个总把袖口磨破的顽童,竟能闭眼摸出《云林石谱》里太湖石与灵璧石的心跳。灰颈鹤忍不住用喙尖敲响石磬,山长捋须笑道:“鹤颈虽曲,可度天地之音。”
暮鼓时它在藏书楼听女学生们辩论。她们用拆下的钗环摆《周易》卦象,有个总被笑「嫁不出去」的圆脸姑娘,竟从《武经总要》里悟出防火隔墙的改良法——后来临安大火,她带着娘子军用改良云梯救出半条街坊。那夜灰颈鹤第一次展开翅膀给人当信纸,看她在羽尖写下《救火十策》,墨迹渗进绒毛像长出新的骨骼。
最难忘是腊八那日,山长让学子们用雪堆「心中至美之物」。有人塑出插天梅瓶却被斥「空有形式」,有人捏的歪嘴陶罐反获赞赏「存百姓温度」。灰颈鹤在雪地里扑腾出扭曲的鹤形,山长却往它脖颈挂上松烟墨锭:“当年米芾拜石,拜的不是石头的形,是石头里住着的宇宙。”
三年后金明池畔,当它被选为「皇家瑞鹤」时,突然振翅掀翻鎏金笼。那些曾嘲笑它的文官们追到书院,却见曲项鹤正用长喙教蒙童写《春秋》——脖子弯成的弧度,恰是苏东坡《寒食帖》里最遒劲的那道捺。竹影摇曳中,山长的咳嗽声混着墨香飘来:“诸君可见过活着的《宣和画谱》?这鹤的曲项里,藏着蔡襄没写尽的笔意。”
从此临安流传新典故:要看真雅士,须访芦苇荡。那里有只鹤从不伸直脖子,却总能在春分那日,用翅尖融雪画出比《清明上河图》更生动的溪山——画里穿襦裙的娘子在防火墙上题诗,缺门牙的蒙童抱着《石谱》说梦,而所有墨迹最浓处,都蜿蜒着一条温柔的曲线。
我不知我的话,何人不似我,以我之人却我不知,知难矣。
贺新郎(京学类中後作)
长啸山中卧。叹从前、二十年来,因循空过。自是惺惺井了了,奈这五行尚左。遇好事、许多磨挫。浩荡醉乡狂莫检,算傍人、笑得唇焦破。谁信道,只恁么。
从今牢把江湖柁。要做些勋业,归来则个。不见彭余朱李辈,总是白身人作。震耀得、声名许大。万一老天青眼顾,又何难、印佩黄金颗。时来到,也还我。
词人姚勉开篇便以一种洒脱不羁的姿态,将自己置于山林间,长啸而卧,看似超脱,实则满含对往昔岁月的怅惘与自责。这二十年,于常人而言,或许足以成就诸多功名利禄,然而在词人眼中,却不过是因循守旧、虚度光阴的代名词。“因循”二字,尽显其对自身未能积极进取、及时作为的懊悔,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一段蹉跎岁月的无奈。
“自是惺惺井了了,奈这五行尚左。遇好事、许多磨挫。”即便词人自诩清醒、事事明了,却无奈命运多舛,似乎总与成功失之交臂。这里的“五行尚左”,暗含着一种对命运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他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
“浩荡醉乡狂莫检,算傍人、笑得唇焦破。谁信道,只恁么。”在诸多挫折之下,词人借酒浇愁,于醉乡中寻求片刻的解脱与慰藉,其狂放不羁之态,尽显内心的迷茫与不被理解的孤独。旁人的嘲笑,在他看来,不过是对自身痛苦的一种映衬,又有谁能真正明白他此刻的心境呢?
“从今牢把江湖柁。要做些勋业,归来则个。”换头处,词人笔锋一转,展现出一种重新振作、积极进取的决心。他以“牢把江湖柁”为喻,表明自己要掌控人生的方向盘,在未来的日子里,定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勋业,再归来时,定是功成名就。
“不见彭余朱李辈,总是白身人作。震耀得、声名许大。”通过列举彭余朱李等白身之人成就伟业的例子,词人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向世人宣告,只要有足够的勇气与毅力,即便出身平凡,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声名远扬。
“万一老天青眼顾,又何难、印佩黄金颗。时来到,也还我。”词人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期待着上天的眷顾。在他看来,若真有时来运转之日,获取功名利禄,佩上黄金印,也并非难事,那将是命运对自己努力与才华的最好回报。这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使得整首词在情感上形成了一种起伏跌宕的节奏,从最初的怅惘懊悔,到中间的迷茫孤独,再到最后的振作乐观,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而动人。
整首词作,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姚勉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功业未就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抒发之作,更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有志之士心声的一种写照,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