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类申时作,是南宋文人姚勉所作词《贺新郎》的副标题,其含义需拆解分析:

“京学类”

可能指宋代科举考试中的“类试”。宋代科举制度中,“类试”是地方州府为选拔人才而举办的考试,通过者方可参加省试或殿试。“京学”则可能指京城(如临安)的学府或与科举相关的机构。

“申时”

为古代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下午三点至五点。古人常以时辰标注创作时间,此处可能表明该词作于申时。

“作”

即创作,表明这首词是在特定时间和背景下写成的。

综上,标题可理解为:作者在京城参加类试期间(或相关场合)的申时创作了此词。

贺新郎(京学类申时作)

剑吼蛟龙怒。问苍天、功名两字,几时分付。生个英雄为世用,须早青云得路。却底事、知音未遇。两度入天飞折翼,谩教人、欲叹儒冠误。竟不晓,是何故。

休休天也无凭据。有如椽健笔,蟾宫须还高步。若使长材终困踬,社稷谁教扶助。信浅水、留龙不住。万顷洪流通大海,向波涛、阔处兴云务。须信道,这回做。

南宋词人姚勉的《贺新郎(京学类申时作)》,以其豪迈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波澜与不屈的信念,成为南宋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词的开篇“剑吼蛟龙怒”,以剑之吼声如蛟龙之怒,营造出一种豪迈而壮烈的氛围,展现出词人内心的激昂与不平。这剑的吼声,似在诉说着词人胸中的块垒,又似在向命运发出挑战。它不仅仅是声音的描绘,更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具象化,是他在困境中不屈精神的象征。

在那个时代,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朝廷腐败,无数有志之士渴望为国家效力,却常常遭遇挫折与不公。姚勉以这句词开篇,仿佛在向整个世界宣告,他心中的豪情壮志不会被现实的困境所压抑,也不会被命运的不公所击垮。

紧接着,词人向苍天发问:“功名两字,几时分付。”这质问之中,蕴含着对命运的不甘与对功名的渴望。功名,自古以来便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为国家效力的途径。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词人虽有满腹才华与报国之志,却未能如愿以偿,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怨愤?

这句词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慨,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控诉。在南宋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门第、政治斗争等各种原因,无法得到应有的机会和认可,他们的才华被埋没,他们的抱负无法施展。姚勉的这句词,道出了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让人感受到那种无奈与愤懑。

“生个英雄为世用,须早青云得路。”词人认为,英雄人物既然诞生于世,就应当被重用,早早地踏上仕途,施展才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然而,“却底事、知音未遇”,现实却是知音难觅,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与挫折,让词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痛苦之中。

在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因为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而一生郁郁不得志。这种知音难遇的痛苦,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损失。姚勉在这句词中,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无奈和对知音的渴望,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两度入天飞折翼,谩教人、欲叹儒冠误。”词人曾两次试图进入朝廷,施展抱负,却都遭受挫折,如同飞鸟折翼,无法高飞。这让他不禁怀疑,是否是自己选择了读书人这条道路,才导致了如今的困境。“竟不晓,是何故。”词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命运无常、世事难料的无奈与困惑。

这句词中,词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在追求功名道路上的艰辛与挫折。他曾经满怀希望地进入朝廷,想要一展抱负,却两次遭受打击,这种反复的挫折让他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然而,这种怀疑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叹。

下阕中,词人并未完全陷入消极情绪,而是试图寻找自我安慰与鼓励。“休休天也无凭据。”词人认为,天命并不可靠,不能完全依赖上天的安排。“有如椽健笔,蟾宫须还高步。”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努力,终有一天能够蟾宫折桂,踏上成功的道路。

这里,词人以“如椽健笔”来形容自己的才华,展现出一种自信与豪迈。在困境中,他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认可。这种自信和乐观,是他在艰难环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也是他不屈精神的体现。

“若使长材终困踬,社稷谁教扶助。”词人进一步强调,如果真正有才能的人始终得不到重用,那么国家又该如何得到扶持与保护呢?这不仅是对自身遭遇的不满,更是对国家用人制度的质疑与反思。在南宋那个时代,朝廷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用人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许多有才能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机会,而一些平庸之辈却占据高位。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个人的发展,也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姚勉的这句词,是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有力批判,他呼吁国家要重视人才,合理任用有才能的人,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强盛。

“信浅水、留龙不住。”浅水无法留住蛟龙,暗示着平凡的环境难以束缚有才能的人。“万顷洪流通大海,向波涛、阔处兴云务。”词人相信,自己终将如蛟龙入海,一展宏图,在广阔的天地间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句词中,词人以蛟龙自比,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他相信,尽管目前自己处于困境之中,但只要有机会,他必将如蛟龙入海,一飞冲天,在广阔的天地间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信念和追求,是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整首词情感真挚而强烈,词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与困惑,又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