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勉少时俊颖绝伦,慷慨有大志,日诵数千言。理宗宝祐元年,状元及第,授承事郎,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节度判官、太子舍人。景定三年,授处州通判,未赴而卒。姚勉文集卷,乃其子姚龙起编,今存清影宋本,题名《姚舍人集》。
姚勉学识渊博,富有文才,对程朱理学研究很深,曾被清文化殿大学士朱轼誉为“五盐之杰出者”。姚勉一生文章颇丰,有《雪坡文集五十卷》传世,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和《豫章从书》,为研究南宋后期历史,尤其是江西风情提供了珍贵史料。
有诗作芭蕉、白鹤、别西湖、丙辰冬和乐魁声道四诗、丙辰只召入京道信州题一杯亭、病后久不到湖上晚与客到断桥流传。
姚勉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奸相丁大全委派其同党袁玠为九江制置副使,造成江防危机,朝野上下怨声鼎沸,太学生陈宗等伏阙上书进行揭露、抨击,遭到丁大全及其同党打击陷害。
姚勉时任秘书省正字,官阶并不高,但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上书弹劾丁大全、袁玠等,指控丁大全等“朋奸罔上”,规劝宋理宗予以严究以伸国法,整个朝野为之震动,然而姚勉也因之被罢官。
开庆元年(一二五九),丁大全终于下台,吴潜入相,姚勉召为校书郎兼沂靖王府教授,太子舍人,时逢忽必烈攻鄂州,奸臣贾似道派心腹入元营求和并称臣纳贡,后又加官右丞相。
于是姚勉借与太子讲《周易》之机,针砭贾似道,遭贾似道罢黜。姚勉在其为官任上,两次斗奸相,也两次被罢官,然而其忠耿却受到朝野称赞。方逢辰称他“磊落有奇节”,文及翁称其“愤世嫉邪,排奸指佞,磊磊落落”、“生而存,不随死而止”。姚勉在吴潜病逝后,杜绝了仕途之心,从此闭门读书,为后人留下了《雪坡文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
沁园春(太学补试归涂作)
锦水双龙,鞭风驾霆,来游璧池。有一龙跃出,精神电烨,一龙战退,鳞甲天飞。一样轩拏,殊途升蛰,造化真同戏小儿。时人眼,总羡他腾踏,笑我卑栖。
促装且恁西归。信自古功名各有时。但而今莫问,谁强谁弱,只争些时节,来速来迟。无地楼台,有官鼎鼐,命到亨通事事宜。三年里,看龙头独露,雁塔同题。
词的开篇,“锦水双龙,鞭风驾霆,来游璧池”,便如平地惊雷,气势磅礴。“锦水”即锦江,是成都的象征,双龙自锦江而来,驾驭着狂风雷霆,游历于璧水之畔。这里的“璧池”,指的是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也是文人墨客追求功名的圣地。
双龙的出现,不仅带来了自然的震撼之美,更象征着文人墨客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汇聚于此,为功名而拼搏。这三句,以壮丽的自然景象为引子,巧妙地将文人追求功名的豪情壮志展现出来,让人仿佛看到一群年轻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奔赴那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考场。
“有一龙跃出,精神电烨,一龙战退,鳞甲天飞。”这几句,将双龙的不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条龙跃出水面,其精神如闪电般耀眼,光芒四射,象征着那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的才子们,他们凭借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众多考生中崭露头角,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而另一条龙则在战斗中退却,鳞甲飞溅,狼狈不堪,这无疑是对那些在科举道路上遭遇挫折、暂时失利的考生的真实写照。他们或许因为准备不足,或许因为考场上的意外,未能如愿以偿,只能带着遗憾和失落离开考场。这两条龙的不同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发了人们对科举考试这一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的深刻思考。
“一样轩拏,殊途升蛰,造化真同戏小儿。”这三句,词人以深沉的笔触,揭示了命运的无常与造化的弄人。尽管两条龙都曾有过轩然奋发之时,但最终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得以升天,一个则蛰伏于世。这种命运的巨大反差,如同造物主在随意戏弄着人间的众生,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不可预测性。
科举考试,本是文人墨客们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然而,它却如同一场命运的赌局,有人凭借这场考试飞黄腾达,有人却因此而跌入谷底。这种命运的起伏不定,让人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对命运公平性的质疑。
“时人眼,总羡他腾踏,笑我卑栖。”这三句,词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出了那些在科举中失利之人的处境与心境。当时的人们,总是羡慕那些在科举中一举成名、平步青云的人,而对那些暂时处于低谷、未能如愿以偿的人,则报以嘲笑和轻视。
这种社会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和对失败者的冷漠无情。对于那些在科举中失利的人来说,不仅要承受考试失败带来的内心痛苦,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压力与嘲笑,这种双重打击,无疑会让他们陷入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促装且恁西归。信自古功名各有时。”词人并没有沉溺于对命运不公的抱怨和对失败的痛苦之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劝慰自己和那些与他有相似遭遇的人。收拾行装,暂且向西归去,相信自古以来功名都有其既定的时机。
这种豁达与乐观,是对命运无常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对人生挫折的一种坦然接受。它告诉我们,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科举考试的失利也并非是世界末日,只要我们怀揣着信念,坚守着自己的追求,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之时。
“但而今莫问,谁强谁弱,只争些时节,来速来迟。”这几句,词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对人生节奏的深刻理解。在当下,不必去计较谁强谁弱,只是在时间上有所早晚罢了。
这种对功名的超然态度,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也是对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不应过于执着于一时的得失,而应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把握好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无地楼台,有官鼎鼐,命到亨通事事宜。”这三句,词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未来功名成就的憧憬与自信。即使没有显赫的出身和背景,只要自己能够凭借真才实学,也一定能得到重用,登上高位,施展抱负。
这种自信与豪情,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坚定信念。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年里,看龙头独露,雁塔同题。”词的结尾,词人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笔调,展望了自己和同道者们的未来。在未来的三年里,相信自己能够脱颖而出,独占鳌头,与同道者们一同在雁塔题名,共享功名荣耀。
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是对当下努力的一种鼓励,也是对人生目标的一种执着追求。它让我们看到,无论当前的处境多么艰难,只要心怀希望,坚持不懈,未来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辉煌。
整首词,以双龙的传说为引子,通过对科举考试中不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文人墨客们在追求功名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以及对命运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激励着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境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时代,这首词所传达的精神力量,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明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之后,依然能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