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持檀版,将欲歌。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命以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承诏旨,宿酲犹未解,援笔赋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舞红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兰干。
辞进,促龟年歌之。太真妃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白尤异于诸学士云。
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此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开元年间,皇宫中刚刚开始看重木芍药,就是现今的牡丹(《开元天宝花木记》)记载说:宫中叫木芍药为牡丹。)宫中得到四个花本,分别为红、紫、浅红、纯白。圣上因而命人移栽到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前。正赶上此花刚刚盛开,皇上乘着照夜车,太真妃乘坐着步辇跟从。皇上下旨招选利园弟子中特别出色的,得到各色乐辞一十六种。
李龟年因擅长歌唱演奏而闻名当时,他当场手拿檀板乐器,带领众位乐手上前,刚要演奏歌唱。皇上说:“观赏名花,面对宠妃,在这里怎么可以用旧乐辞呢?”于是命李龟年拿着金花笺去诏请李白进宫,命其立即进献《清平调词》三首,李白高兴地秉承圣意。
由于他昨晚喝多了酒,醉意还没有过,于是只好命人把笔递给他,于是一挥而就,写成《清平乐》新词三章,其中的第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二首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第三首是:“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龟年把这三首歌辞进献给皇上,圣上叫梨园弟子略微给管弦乐器定定调,于是催促李龟年唱这三首新词。太真妃手持颇梨七宝杯,酌饮着凉州葡萄酒,含笑听着歌辞,意领神会,很是高兴。
皇上因而拿起玉笛调音伴奏,每到曲尾要到下一首的时候,就故意延长声音来讨好贵妃。太真妃喝完葡萄酒,提起绣巾两次拜谢皇上的恩宠。皇上从此看重李白,这在众学生中特别突出。
正赶上高力士始终把为李白脱靴作为奇耻大辱。有一天,太真妃重新吟诵那三首诗,高力士道:“用赵飞燕暗指贵妃娘娘,将您作贱得非常重啊!”太真妃很信以为然。皇上曾三次要给李白官位,最终为贵妃等人阻止。
括酹江月
开元盛日,爱名花绝品,浅红深紫。云想衣裳芳菲映,曲槛软风微度。群玉山头,瑶台月下,一品香凝露。嫣然倾国,巫山肠断云雨。
借问标格风流,汉宫谁似,飞燕红妆舞。解释春风无限恨,博得君王笑语。七宝杯深,蒲萄酒满,胜赏今何许。沉香亭北,倚阑终日凝伫。
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即像。“花”指牡丹花。读解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
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拂”即轻轻擦过。“槛”即花圃的围栏。“华”通“花” 意思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群玉”即山名。“群玉山”指神话中的仙山。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书中说,“群玉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诗人借此暗寓杨贵妃美貌似天仙。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此天姿国色似如天仙的女人,如果不在“群玉山头”见到你是见不到的这样的美人的。诗人把杨贵妃比作天仙。天仙美,本身就是朦胧之美,这样,给人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一句是在上面把杨贵妃的玉颜比作花儿而的过渡到写人的整体。此时的杨贵妃真有飘飘欲仙之美。
最后写道:“会向瑶台月下逢。”“会向”即应在。“瑶台”也是西王母的居处。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这一句还是写杨贵妃是天仙。这一句与上一句是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是“见”,一个是“逢”,都有相遇的意思。二者之前用“若非”与“会向”相连,即“若非……会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
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首词已仙,接而何拦……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