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大,字敬之,号随庵,南宋开禧(宋宁宗年号)年间为严州学官。又据嘉泰四年滁州州学教授陈子武跋:“永嘉林君正大敬之,道州使君之子,尚书吏部开府公之孙也。生长华胄,屹不为流俗移,恪守诗礼遗训,期以翰墨自植,高山流水,未遇赏音,体《易》随时之义,故自号曰随庵居士云。”
这里的“尚书吏部开府公”,据泰顺《四溪林氏谱》记载“六世有名杞者,宋崇宁进士。杞终帅府参谋、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指的是林杞。而泰顺《分疆录·乡逸传》有:“林伯礼,杞孙,字正大,号随庵,喜读书,尚吟咏,为礼能文,隐居不仕。”
根据叶适《水心文集》卷七《林敬之挽词》,可知林正大辞去教职,居住在新河街,专研孟子,身后凄凉,卒时当为《永宁志》刚成之时,即嘉定九年。薛师石亦有《挽林敬之》云:“闭门常读《易》,遁世意如何。有酒可消闷,无阶不种莎。闲时寻旧友,月夜步新河。我亦逃名者,题碑愧尔多。”知其为读《易》遁世的隐者,与陈子武跋云:“体《易》随时之义,故自号曰随庵居士”正合。
括酹江月
诸公台省,问先生何事,冷官如许。甲第纷纷梁肉厌,应怪先生无此。道出羲皇,才过屈宋,空有名垂古。得钱沽酒,忘形欲到尔汝。
好是清夜沉沉,共开春酌,细听檐花雨。茅屋石田荒已久,总待先生归去。司马子云,孔丘盗跖,到了俱尘土。不须闻此,生前杯酒相遇。
这首《括酹江月》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清高自守、不为世俗所羁的先生形象。词中通过对先生境遇的描写、对人生哲理的抒发,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豁达自在的情怀。
开篇点题,设问引思
“诸公台省,问先生何事,冷官如许。”起句便以问句形式,引出先生的境遇。诸公在台省(朝廷中枢机构)中,他们或许会好奇,先生为何甘愿在冷官(清闲官职)中徘徊。这里的“冷官”与“台省”形成鲜明对比,台省是权力的中心,而冷官则是被边缘化的职位。这种对比突出了先生与众不同的选择,他不随波逐流,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坚守自己的清高与淡泊。
“甲第纷纷梁肉厌,应怪先生无此。”进一步描写那些权贵们的生活。他们住在豪华的府邸(甲第),厌倦了山珍海味(梁肉)。而先生却与他们截然不同,没有这些奢华的享受。这里的“应怪”二字,仿佛是那些权贵们对先生的不解,他们无法理解先生为何不追求这些世俗的享受,而先生却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和坚守。
自比先贤,抒发抱负
“道出羲皇,才过屈宋,空有名垂古。”先生自比于上古时期的伏羲(羲皇),才华超越了屈原和宋玉(屈宋)。这是一种极高的自我期许,他以先贤为榜样,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和名垂千古的成就,而不是眼前的物质享受。这种抱负体现了先生的高远志向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得钱沽酒,忘形欲到尔汝。”先生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他却能从中找到乐趣。只要有钱,他就会买酒畅饮,与朋友忘形相待,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这里的“忘形”和“尔汝”(你我相称,表示亲近)展现了先生豁达的性格和对友情的珍视。他不拘小节,不为世俗的礼节所束缚,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清夜畅饮,抒发感慨
“好是清夜沉沉,共开春酌,细听檐花雨。”在宁静的夜晚,先生与友人畅饮,细听檐下的雨声。这里的“檐花雨”形象地描绘了雨滴落在屋檐上,如同花朵般绽放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先生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体现了他在清贫生活中依然能寻找到诗意和乐趣。
“茅屋石田荒已久,总待先生归去。”先生的茅屋和石田已经荒芜已久,但他并不在意。他似乎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重新耕种这片土地。这里的“归去”可以理解为先生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他渴望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自然,过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人生哲理,豁达洒脱
“司马子云,孔丘盗跖,到了俱尘土。”先生以司马相如(子云)、孔子(孔丘)和盗跖为例,说明无论是圣贤还是盗贼,最终都将化为尘土。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先生对功名利禄的看淡。他明白,无论一个人在生前多么风光或卑微,最终都将归于虚无。
“不须闻此,生前杯酒相遇。”最后,先生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收尾。既然人生短暂,何必在意那些虚名浮利呢?不如珍惜眼前,与朋友共饮杯酒,享受当下的相聚时光。这种洒脱的情怀,展现了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
在那个喧嚣的尘世中,先生独自坚守着自己的清高与淡泊。他身处冷官,远离了权力的中心,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那些在台省中享受荣华富贵的诸公们,或许会好奇,为何先生甘愿在这样的职位上默默无闻。他们住在豪华的府邸,厌倦了山珍海味,却无法理解先生为何不追求这些世俗的享受。先生的心中,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以先贤为榜样,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和名垂千古的成就。
先生自比于上古时期的伏羲,他的才华超越了屈原和宋玉。他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只愿在这清贫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只要有钱,他就会买酒畅饮,与朋友忘形相待,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在宁静的夜晚,先生与友人畅饮,细听檐下的雨声。雨滴落在屋檐上,如同花朵般绽放,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先生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他在清贫的生活中依然能寻找到诗意和乐趣。
先生的茅屋和石田已经荒芜已久,但他并不在意。他似乎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重新耕种这片土地。他渴望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自然,过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他以司马相如、孔子和盗跖为例,说明无论是圣贤还是盗贼,最终都将化为尘土。先生明白,人生短暂,何必在意那些虚名浮利呢?不如珍惜眼前,与朋友共饮杯酒,享受当下的相聚时光。
先生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他不为世俗所羁,不为名利所动,只愿在这清贫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豁达洒脱,让那些在尘世中追逐名利的人们感到不解,但他却从未在意过他们的目光。因为他知道,只有在这清贫的生活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先生的豁达洒脱,让他在尘世中独树一帜。他不为世俗所羁,不为名利所动,只愿在这清贫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豁达洒脱,让那些在尘世中追逐名利的人们感到不解,但他却从未在意过他们的目光。因为他知道,只有在这清贫的生活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