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过去3

杨识其实觉得面前这个木讷的年轻人有点意思。

从他见到他的第一眼就这么觉得,所有他见过的人里面,不乏一些是打着看乐子的旗号来他这在三省内发布的悬赏令的。就连他的恩师,也就是那个仕途上必须师出有名的代理人,也觉得他的这个做法有些不妥。

倒不是觉得这样找不到人才,而是在他们那种固化的脑袋里面,这种行为太过放荡,特别是他这悬赏不看背景,不看出身,只要是你能说出点东西,都可以面见他这个被皇帝老头钦点的管事这样的情况有点不尊重的意味。

但是杨识是何人,他一直都是和他那个老师对着干才录取到他的名下的。

这个在外面自夸学富五车的老学究在自己弟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虚,大抵是作为文人的那种师范在作怪吧。至少在和他的相处里,没有那种拿腔拿调的感觉。只要你确实是在探讨讲义上和文学上的问题,他也不会因为你的行为举止过分逾矩而生气。

平日里下人都觉得他就是在会在阳光大好的日子,手捧一摞书卷在春风和煦的凉亭里提笔研读的慈祥长者。

这个不知是他故意还是无意辛苦营造出来的形象直到他的出现前还是无懈可击的。

直到就连后院里忙着负责厨房事宜的老婆婆都见过几次这位老爷仰着脖子和他新收的大弟子在红着脸对骂的场景。没错,他们的师傅和学生之间友好和睦的氛围是完全不存在的。

起初,杨识见这个老头也是在拜见原本自己挑好的恩师的时候,本来他也不过是来见见同僚来尽一尽本分的。

却被他写的那首诗给勾住了。

很简单,他循着记忆抄了几首诗用来敲门。效果自然的非常的好,他被成功引荐到那位恩师的家里与自己将来要经常打交道的家伙见个面,看看互相是不是合群,来决定一些将来相处时要注意的地方。

那几首诗的出现,偏偏这位老学究也在场。

诗自然是好诗,自己原先的恩师和这位老学究自然看得出来,不过这一看自然要点评一番,来彰显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是?也是告知一下弟子们不要太高傲的手段和日常程序。

本来呢,自己也做好了被挑刺的准备。

这恩师也不愧是被自己选中的家伙,评价偏颇入理,就算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也算是知道本分。而这位本应该看戏附庸几句的老学究,嘿!偏要拿那些四书五经里的圣人言来批评一番。

要只是这样还好,这位老学究硬要说这诗的作者有些放浪形骸。

呵!谁惯你丑毛病!你敢诋毁我们李白哥哥!

杨识当场和这个他觉得酸腐不堪的老书虫来了一场文斗!简称口角。

两人斗得那叫一下天翻地覆,端茶的小斯都跑三趟了,两个人之间的有来有往还没有结束。说来这位原先的恩师倒也是有趣的人,这个过程他端着茶就这么品了三回,期间也未曾掺和和打断。就这么微笑看着两人像几岁大的孩子一样在那里两小儿辩日。

这个老学究也是找到对手了,也不管什么身份门第之别,指着杨识的鼻子叫小毛孩。

那他杨识怎么可以输在这里,仰着头管他叫小老头。

两人是从天谈到地,从诗词的题目聊到句末的标点。都各自发表着自己对诗词的独特理解。

当然,杨识此番做法不单单是看不起面前这个小老头,而是因为这位原本的恩师手底下的徒弟比较多,没办法嘛。这花开得好,自然蜜蜂就多。手底下的徒弟一多,这自然就要分个等次。杨识这一出也是在展示自己的功底,诗是抄的,可不代表人家不懂诗词呀。所有他希望这位能稍微拔高一点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

只是他这完全不管的态度有些出乎意料罢了。

两人是斗得脸红脖子粗,却谁也没说服谁。这收官的活自然就要交到布置舞台的人手里。

那人一微笑,一拍掌。好家伙,你不妨拜在这位门下好好探讨探讨,互相学习一下?

此话一出,两个一愣,相互对视一眼,是芝麻看绿豆,谁也对不上眼儿。

当然不行!

杨七九不能直说,但是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这位老学究更是说出了竖子不与为谋的话来。说实话,这句话有点重,更不应该在这个场合说出来。

所有他刚说完有点懵,也只能事后又补了几句好话。

好嘛,这样一来。不就有充分的借口了?那位原本的恩师,这么简单的一挑,唉,太极拳法。他就这么被划到这位老学究门下了。

杨识是绝望的,是气愤的。

所有他的极不情愿的。在和这位小老头的接触里,也是突出一个我不管仕途死活的死猪态度。

他本来也不想在他门下出仕的,因为他原计划里就算是最末也不是这个突然出现的糟老头子!

他的行事越是嚣张,这个老头就越是硬气。

就是不放你走!嘿!你能拿我怎么样?

杨识在不断地用后世的观点冲击着这位埋在古诗文里的老书虫,用辩证的思路来应对他光伟正的思想。

两人就算是一行描写梨花香的词都可以从百姓口中最喜欢的梨花酒聊到当今陛下最爱的梨花茶。

两个不同理念,不同时代,不同阅历,和不同背景的家伙在争吵这件事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认可。

这些事情直到杨识被推举为他退位后的接班人之后也没有停下。

杨识的这位恩师,确实是一个老学究没错,但也是一个很好的人没错。

而面前的这个青年,就颇有那位老师的一点影子在里面。

他们都喜欢文章里记载的道理和格律,他们都推崇效仿古时君子的仪态和品格,都是一个全身心贡献给自己热爱的文学事业的人。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的身份。

杨识觉得很有必要,帮这个年轻人一把,所以他特地不给他官位,只是跟着自己这样的方式来看看他能给自己什么惊喜。他也确实给了他极大的惊喜。

这个叫做董书仲的年轻人虽然有些读死书的脑袋,但是却有一点就通的思考。

他的吸收能力强的惊人,特别是他的记忆力,强到杨识自愧不如。他能轻易地根据标点符号的格式来分辨属于那部作品。属实有些超人了。

在治理水患的过程里,他总是事无巨细地询问他的看法,总是默默跟在后面帮他处理忙不过来的事务。就连杨识的一些错误决定他都能提出疑问,并且更改为更好的方案。

所以杨识非常看重他,他觉得遇见这位是自己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是他仕途上的关键。他出色的能力和态度是他能登临青云最重要的一环。

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了他的帮助,这次水患以最小程度的伤亡和付出成功解决了。

因此同样登堂入室的他成了杨识手底下最好用的人才,也同时是刺伤他最深的一柄尖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