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叶长宁重重点头,“看来,你也算是对历史有些了解!”

“那是当然!”萧依然昂着头,享受着来自叶先生的夸奖,转而又问道,“但是徭役已经是实行了几千年的了。

从始皇帝开始的诸侯时期,甚至更久远的,也就是您所说的奴隶制时期,不都是存在的吗?

没有了徭役之后,国家就没有了足够的劳动力,如果要进行大规模建设,比如修长城、修运河什么的,不就没有人了吗?

虽然说徭役对于百姓们来说是一种负担,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啊?”

萧依然说的话,不是品控,而是她坐在这个位子上多年得出来的。

大齐的徭役,实际上是伴随着税收一起进行的,一些付不起税的适龄男子可以选择用徭役来与税收相抵。

或者是某些特殊的情况需要强制征徭役。

她其实比谁都清楚,底层的官吏在收税的时候,会利用徭役强迫自耕农来多交税或者是索取好处。

但是数千年来都是如此,朝廷每年造桥、修坝、建楼,哪一项不要人手?

朝廷每年收上来的税就这么多,本来就是入不敷出了,雇人的话,是要大量的钱的!

比如前朝运河,修条河需要几十、上百万的劳工,而且还是年复一年的修。

这些钱,朝廷怎么出?直接就把国库给掏空了!

只能用徭役制度,从各个地方征人!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今年洪灾,江南地区又要修坝,还要征收徭役!

萧依然自己也是束手无策啊。

她想到这里自己也是叹气。

“为何叹气?”叶长宁看着有些失神的萧依然,轻声问。

“没什么,只是觉得,百姓太苦了。”萧依然摇摇头,说的话也是没什么气力。

毕竟她是大齐的皇帝,大齐的百姓苦,那就是她的责任。

“是啊!百姓太苦了!

在地主、士大夫阶层的压迫之下,许多人就算是活着就很难了。

徭役耽误生产,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

纳粮食税又会被人动手脚,交了十石,到了朝廷那里就只剩五石,又要再交十石。

你说百姓不知道吗?他们不想伸冤吗?

但是呢?这些少了的粮食最后是进入了县太爷的口袋里!百姓到哪里喊冤?!

到最后一年下来,自己留下的粮食不够吃,第二年耕种时节到了,连种子都没有!

只能再向那些地主借贷,买种子、买耕牛。

高利贷还不上,只能用耕地抵押。

年复一年!

年复一年!

最后被人吃干抹尽,什么都不剩下,只有死路一条!”

叶长宁的一席话下来,萧依然沉默了,连同下面偷听的徐潋也沉默了。

这似乎是一个死局,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朝廷需要徭役、需要税收!不然国家就要完蛋!

那些贪官到处都有,像是灭不完的虫鼠一般,就连砍头都没有办法阻止他们!

“可是,能怎么办呢?”萧依然也尽是无奈,她皱着眉头,抬眼看着面前的叶长宁。

两人的眼睛对视的瞬间,萧依然就从他眼中看见了愤怒。

没错,一种快要冲出眼眶的愤怒。

她似乎从来就没有见到叶长宁露出这样的表情。

叶长宁也是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

当他将自己代入那些底层百姓的角色之中时,面对这些令人绝望的压力的时候,他总会感觉到愤怒。

对于这样一个骑在百姓头上吃喝拉撒,疯狂吸食百姓鲜血的,名为封建主义的制度愤怒。

却看得清,就越觉得愤怒。

不过他还是很快平复了自己的情绪,继续说下去:

“其实,看似无解,实则有解。”

叶长宁此话一出,萧依然和徐潋同时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了一字一句。

这种延续了数千年都没人能解开的死局,真的能让他叶长宁解决了?

“在进行公共管理,也就是朝廷这样宏观的调控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叫做‘想民之所想’。

其实刚刚我已经站在一个自耕农的角度上,对于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再简单,也就凝聚成三点:徭役、粮食、种子和耕牛。

只要将这三点解决了,自耕农向朝廷交税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农民拥有更多的时间种地,能够保留更多的粮食,也不用朝地主借贷,就能播种。

而仔细想一想,就能发现,地主阶层进行土地兼并的主要手段,其实也就是这三点。

是不是?”

萧依然一听着,脑袋突然“嗡”了一下。

对啊!听到叶长宁的分析,萧依然突然觉得,这个所谓死局似乎也并不是没有办法解除!

而下面的徐潋则是啧啧称奇,这个叶先生,竟然能从这样错综复杂税收、徭役还有自耕农的生产活动之中总结出这样简单却直击问题核心的词语!

妙!实在是太妙了!

她终于知道自己为何自己一个月都想不明白那个“生产关系”的问题,而叶先生可以随意的解释。

自己和他,在分析实际问题,整理思绪的能力上,根本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仅仅是她自己,把这朝廷之中的任何一个臣子拉过来,都比不上叶先生一根手指!

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随着徐潋的惊异,头顶上,交谈的声音再次传来。

“话虽如此,但是真的想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应该也不简单吧?”萧依然并没有沉浸在刚刚的喜悦太多的时间,毕竟大齐的情况她很清楚。

有些事情说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就不是一回事而了!

太祖皇帝就是认为严刑峻法就能减少贪污,制定了极为苛刻的反贪的法令。

结果呢?非但没有减弱贪污,反而增加了!

因为那些贪官都知道,既然贪多贪少都是死,那还不如多贪点……

所以,萧依然还是没有盲目乐观。

而叶长宁也是清楚,对萧依然的话表示赞同:

“是,做起来确实不简单,我说的这三点,一个皇帝只要能改善其中一点,都能名留青史了!

如果那女帝当真聪明绝顶,是个千古级别的皇帝,想到了这三点,想要施行,还要慢慢来。

所以说,我们也不急,今天时间有限,我就先讲第一点,也是最让自耕农受苦的一点。

徭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