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土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之一李白曾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一句话出自《将进酒》,也就是他在放纵己身于酒精之中才有的精神状态。乐以忘忧,当我们正处在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时候,便觉得仿佛忘却了此前折磨与来日大难,这“须尽欢”的定论可说得一点不错。意气之下,难免口出狂言,在这种状态结束后,却又追悔莫及。源平时代的平清盛,成为太政大臣后骄矜自满,唯我独尊地行聘后、迁都、密探等事,后代却落得投海的下场;战国时代的陆奥领主南部晴政,曾统一诸分家,开创南部最大之版图,自称“新月至满月,皆为我所领”,但他内不能调子嗣之争,外不能除重臣之叛,终究落得失意病故的下场。虽然“莫使金樽空对月”确是一种不错的人生态度,但终究得时刻保持自知,诚如唐土一副公案古联所云: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在高中生活中,同样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比如偶然间超常发挥,考出了令人惊异的好成绩,这时候的神情骄傲无已,宛如校内再无敌手。但这种激扬的神采也容易被人利用,比如在势头上,被撺掇起哄的人挤兑着立下“下次考试连嘉茂渊子也不是我的对手”的誓言,随后在下一次考试中惨败,被迫兑付高额的输赌成本。

类似展开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的场合,而意识回到正常判断后,为自己一时冲动说出的话而后悔的烦恼,也时而通过匿名信的形式寄到了相谈屋。这回,奈惠递给我一封信,在交付的同时,她还鲜见地嘱咐我道:“渊子,这次的委托恐怕是有些麻烦,连我都觉得,你要想出个妥善解决的办法是真不太容易了。”

我隐约预感到了问题的复杂性。接过信来,我看到的是一封叠得异常整齐,纸面却有些褶皱的信纸。说整齐,是折痕整齐地将纸面等分,折叠后的纸,连散落的角也对得整整齐齐,和我们随手折叠后四个原本的角总不能完整重合有着天壤之别。说褶皱,则是折痕虽然整齐,但纸张上却有若干像是被液滴弄得纤维舒展,干透后难以回复成原本模样,只好以褶皱痕迹消解内外作用力。打开信纸,里面的话语向我叙述了一则故事,以我旁观者的视角来评判,主角着实是犯下了一时冲动到难以回头的错误。

“嘉茂同学,你好。希望这封信能最终传递到相谈屋的你手里。我现在非常需要帮助。

“我苦恼的理由和我一时冲动所打下的赌有关。这是个关于内申分的赌,我的成绩本就不错,最近的几次考试也都超水平发挥。根据每次学校的公告栏里贴出的成绩,我计算了我的平均分和排位,可以说内申分的考试成绩一块,我是有绝对的竞争实力的。再加上我自认为平时表现也不至于太过拉低我的排名,可以说内申名额已经稳稳到手。在这个胜算之下,我便在和同伴们的交谈中打了一个赌——若是我拿不到内申名额,我就去和一个非常讨厌的男生告白。

“然而老天似乎和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在正式的内申名额公布后,里面并没有我。幸灾乐祸的周围人纷纷鼓噪,要求我去兑现和差劲男生告白的诺言。我现在进退维谷,想不出到底是为什么我没有进入内申名额,想不出我当时为什么一时冲动许下那样的诺言。嘉茂同学,虽然你是我的后辈,但凭你和你的朋友,或许早已从我叙述的事件中猜出我是谁。所以,请为了我的一丝最后的隐私感,不要将这件事指名道姓地公开,只需秘密联系我,告诉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就好。我将日夜等待你或你朋友的联络。此致。”

我想,在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内申分是什么。内申制度是大学与高中相联合,以“将合适的人才送往合适的地方”为目的开辟的一条有别于升学大考海选的定向推荐制度。各个大学会将一定的名额划拨给有实力的升学高中,让他们将有志于报考这所大学的高中生直接推荐进来。有些类似于唐土的自主招生。比如说,霞浦高中的手上握有十一个远近大学的名额,那么学校会根据内申分对全校学生进行排名,然后与前十一的同学个别谈话,将还剩下的内申名额交给他们,任由他们挑选是否锁定这个名额。若是其中有人明确作出了放弃内申的表示,则继续找排名第十二、十三的人谈话,以此类推,直到内申排名到二十五名为止。根据这个制度,也完全可能出现某些学校提供的名额无人响应而只能作废的情形。

接下来要说的内申分,它是内申排名的唯一依据,在高三第二学期过半的考试后最终确定。内申分由两个加权平均分组成,一个是两年半来所有校方组织的正式考试的分数,就是公告栏每到一定时期就会贴出来的那些成绩,有据可查,很好确认;另一个则是两年半来老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所打的“态度分”,近似于“平时成绩”,这个一般也不会相差太远,因而也不太会有人重视。考试分占七成,平时分占三成,这两个分数的加权便是内申分。

知道了这个制度,自然也能明白这位高三的前辈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况。首先,我和奈惠通过信中叙述的具体情况,早就能对应到,她就是与我们曾有不少缘分的网球社的社员秋浜澄代,是做油炸豆腐的行家。不难想到,秋浜前辈的胜算来源于她的成绩:只要她有心,将每一次张榜公布的考试成绩排行榜一并记下,那么全校所有人内申分的考试部分是完全能掌握的。并且事实上,的确有很多旨在竞争内申通道,地位却不甚稳固的人,也就是排名在第7至第30左右的人,会去这么做。算出考试成绩的排位后,接下来是估算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老师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打分:一是出勤率,二是回答问题的正误占比,第三也还是要归到主观层面,也就是老师对学生具体的观感。不过,高中生的表现大抵都还规矩,没有大学那般自由,老师对没犯事的学生也不会打为难的分数,一般都是80分起步。秋浜澄代前辈估计是算到,就算自己的平时分加权后是最低的80分,其他竞争对手都是100分,折算后自己也仍在内申范围内。她并没有特别倾向哪所大学,只是希望能有“免试升学”这一省下不少升学压力的捷径。她有了必胜的成算,所以才志得意满,在与友人的交谈中一时起兴,放出了那样的豪言。

何以她落拓不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弄清的是“她是怎样把这必胜成算给弄没了”,以及“怎样补救这个赌局”。我记得在我做学生会巡查时,我曾经抓到过她与外校的男友躲在一年级的教室耳鬓厮磨,可见她已心有所属,自然不愿再向校内的谁告白。她当时的赌咒发誓,也是想旁证“自己已立于稳胜不败之地”,谁料想,拿破仑终究要面临厄尔巴,不败之地也会有落败的一天。

考试成绩可以确定,秋浜前辈自己也在信中再度确认,成绩这一块绝对没有问题。那么就只可能是“她的平时成绩被刷下了80分,并且幅度不小,导致她加权后的总分数排在了后面”。她的确是有过被我抓到,行止不端的行为,但这件事我并未说出去,就连当时和我同一批在巡查的八重山同学都不知道,还能有谁会把这件事捅到老师那边呢?而且,平时分也是历年得分的累积,一件事情影响一次评分,还有更多的评分不该影响。因此,我只能倾向于“她历年得到的平时分本就低于期望”的答案。

“奈惠,我现在的判断只能让我导向‘秋浜前辈平日里有什么惯常的行止拉低了她的平均分’。我对她并没有这么深的了解,你能对这一现象做出什么靠谱的解释吗?”

“嗯……没有啊,她给人的印象就是‘运动系女生’加‘料理达人’,这两项不至于会让老师反而产生什么坏印象吧?”

“那是绝不至于了。干脆,我们也当一回实证派,去教职员室直截了当地确认一下内申排名得了。若是能碰到秋浜前辈的班主任,我们甚至能顺路确认一下平时分到底是怎么计算的。”

于是,我们来到了教职员室。没有那么走运地遇到秋浜前辈的班主任,但确认了内申分的排名情况,并且也得知了具体的分数。从数据上看,秋浜前辈的胜算并非没有道理:她若是排除平时分,单论考试成绩是足以排在高三年级的第八位的。她的平时成绩若是打上80分,算上加权的0.3,24分的成绩也足以让她稳居内申榜的前十名,确保有内申名额到手。事实上,她的平时成绩也不低,确有八十几分,但她被挤下去,落到第十四五名的原因则是,有几个人的平时分成绩超出了30分。

“不应当啊……”我在从教职员室出来后,立刻抒发着心下的纳罕。“百分制满分,权重是0.3,那么绝不可能出现30分以上的分数。这个分数出来是怎么算的呢?奈惠,高三年级近来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变动?”

“大变动?渊子是指怎样的变动?”

“比如在全年级范围内都产生影响的举动,让一些人获得了平时分的大额特别照顾一类的。”

“并不会有这种举动吧……”

“这就只剩一种可能了,内部有鬼。我扫过那个内申排名,由于要考虑到有人放弃的情况和一定范围内的备查,所以内申排名做到了五十名。我扫过五十个人的分数,成绩基本正常,但平时成绩却只有‘能挤下秋浜前辈的几个人’超出了正常的平时分可能。料来,是知道秋浜前辈打下了那个赌,有意要让她向那位她讨厌的男生表白,所以才做了这样的手脚吧。至于手段倒是不难想到:由于公平起见,为内申统分的工作人员都是其他年级的老师,尽可能避免和三年级发生交集——但这也成了被利用的地方:三年级的某人找到统分老师,说,我们有一个情况要和您说明一下,我们有几位学生,他们在校外做出了什么非常值得表扬的事情,班主任老师决定在平时分外额外给分,我来和您说明一下情况。于是,作弊的分数就进入了统计系统。若是统计分数的老师有疑心,向其他老师打听一下的话,也能得到这些同学是在年级里名声不错,成绩名列前茅的情报,疑心也无从疑起。”

“这,要怎样回复秋浜前辈呢?”

“问一问她在学校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仇人,如果没有的话,就是在她谈论的人群中,找出那个最想看热闹,性格倾向于煽风点火的人。再或者,是这个被作为假定表白对象的男生想得到秋浜前辈的垂青自己导出的剧目。总之,需要她找出这个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多加提防,有必要的话就此疏远。至于她要怎样回避开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现在立刻向校方提醒,就这个现象里是否存在作弊行为展开调查;另一方面,可以让她这样回应那个赌赛:内申要等所有人都做过了个别谈话,确认之前有没有人放弃,这才能确定我是否进入了内申名额,不是吗?十四五名的现状,完全有可能因为前面的人放弃名额而搭上末班车。若是有人在这个时候起哄、造势,说什么‘排在前面的人肯定不会放弃’之类的话,不用想,这就是想让秋浜前辈丢掉内申名额的,使坏心眼的一伙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