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了第四天,不出意外,a发现她的手段失效,这件心血来潮的神经事件也会告一段落。
到了课堂中,a不有分数地数落了s,并且威胁地给s叫了家长。
s是学校里的滚刀肉,丝毫没有畏惧。
那天下午,恰好是j的父母第三次上门,这次是因为五块钱的零钱。
这天a心满意足,s把钢笔还给了j。
这天a心惊肉跳。
这天j的心里也被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谈论起恐怖电影,就不得不提起《闪灵》,这里面没有突然吓人的鬼怪,最经典的也不过是斧子砍门,我怎么也不觉得那很恐惧,可是我想对于j而言,对于可以体会的人而言,那真的是最大的恐惧。
那时的j,应该才只有一年级。
j的父亲突然发怒,a追了出去试图阻拦,j一路躲进了被坟堆环绕的宿舍,锁上了木门,j的父亲因为j的逃跑失去了理智,他心里的弦因为j而断裂。
a其实见过不少j的父母一样的家长,可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假打,或是为了平息老师的愤怒,为了平息对方的愤怒,唯独她在j的父母身上察觉到了恐惧。
j当时躲在房子里床铺的床底下,单薄的铁皮屋悬挂的灯泡,因为j的父亲踹门而摇摆不定。
j的父亲把门踢坏了,玻璃碎了一地,j蜷缩在床底下,双手不止地打着哆嗦,被他的父亲揪着耳朵拽了在操场上打断了胳膊。
自那之后,a对j产生了一种恐惧和厌恶。
s那天也看见了,j的头发乱糟糟的,衣服也脏了许多,他脏兮兮的,可怜至极。
j把闪亮的钢笔交给了s,他把身上唯一干净的东西递给了s。
s说:“你的父母不过是想要证明你在离开了你爷爷,会过得更好。”
“证明?”
j很疑惑。
s的话她听不懂,只是当s拒绝了他的钢笔,他害怕极了,他怕他要失去了唯一的朋友。
“好吧,钢笔给我。”
s接过了钢笔,在和j去村子的医务室的路上的河流旁,用力抛出了钢笔。
“啊!”j猛地惊呼。
s拉住了j的手臂,j是真的打算跳下去寻找钢笔。
“你说钢笔任我处置,那就让它连同伤心的记忆沉入河底。”
j虽然心疼,惋惜,不理解,可那一刻却感觉紧绷的弦得到了松脱,他第一次笑得很开心,就连扭伤的手臂也激动地动了起来,握住了s的手。
只是j不知道的是,在a的影响下,她也将如同那钢笔一样,沦为同样的下场。
以上是本文的第一篇的故事,我写的并不算好,大致事情就是这样。
s好像看透了一切。
“证明”。
这好像是一个提示。
我在想证明的时候,想了很久。
在家里,在外面,在公司,在学校,在网络上,一个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甚至不同的地方,有时高兴,有时悲伤,一个人时,焦虑突袭,夜晚通宵,前手拿着手机亢奋,后手放下手机抑郁。
我和j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我和s,也遇到了同样的钢笔事件,不同的是,s把钢笔丢了的时候,我们再也没交集,j到底懂了什么,j看着胆小,实际上胆子挺大的,是我的话早就慌了神。
(那件东西不是钢笔,只是和j的钢笔是一样沉重的东西。)
别让物品丢了魂。s对我留下忠告,失望离开了。
那是我遇s的事情,我捡起了钢笔,珍稀的放在盒子里,可不久后,钢笔丢了,“好不容易找了回来,你总是不珍惜东西”,我因此被念叨了一辈子。
自那之后,我从未得到昂贵的东西,其实我并不需要这些不需要的东西。
可我想就算是我想要的东西,我得到后也肯定会被一直数落。
我拿到钢笔后,之所以没有用,就是因为我害怕回忆起悲伤的记忆。
我明明已经给了s,当初就该让s把钢笔丢了。
我忽地发觉,原来这就是我和j的区别。
j和s在那之后形影不离,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朋友。
s却再也没看我一眼。
起初想起我和她会有交集时,会很开心,后来才发现是我想多了。
或许是“钢笔”,我才注意到了她,被她吸引。
我和a也挺像的。
这儿就是后话了。
证明。
我明明已经想到了,可或许是我有所有笔下的人的人格吧,我看不透s想要表达的事情。
我没有用太多的心理描写,也没有多余的景物描写,只把听来的加以叙述。
我明明知道重点在哪儿。
不知为何,我想转学的时候,那时我愣了很久,我在课上游神了,没注意到老师走到了我的后方,转头发现老师在后面朗读,就误以为老师会瞬间移动。
我那时发现一件事情,我以为自己是主人翁,周围的所有人都是NPC,我想当时我把自己当做了皇帝了吧。
老师的移动并不在设定中。
他应该和月亮一样。
后来,我站在天边看了很久,我警告月亮周边的云:“我命令你不准动。让光芒一直洒在我身上。”
可月亮还是被遮蔽了,世界不会因为我而不再转动。
s、j、a,我想我更像是a,j的经历和我有些相似,至于s,真的很难让人看透。
我究竟是谁?
证明?
是要证明什么?证明我吗?
——
承接上文。
为了作用区分,用c来解释对方比较合适。
c和a很相似。
不过不同的是,c是商超主管,a是教师。
c的工作和a一样,曾经艳羡大城市,却最终止步,回到了小镇上寻找工作。
c比起a还要更惨一些,如果再久一点,c可以搞个编制。
现如今他的大学文凭一文不值,他的工作还是在曾经的同学手底下打工。
c其实不服气自己那个同学,也怨恨对方,对方娶了白富美,还有一家大型超市。
可他才是初中毕业。
不扯c的恩怨,采取c,是因为他和j境遇相似,他同样遇到过s,并且他和s一样看透了j的遭遇,至于a,他是身同体会。
至于最精彩的部分,他并不知晓,而这一段是导致a的死亡,j和s的误会,j的转学,s的奔波,等s追到j的时候,已经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
一般故事都是男生跨越时空追寻女生,j和s恰好相反,s最恨的人里面,a是头一个。
a擅自篡改了s的人生。
翻开j的笔记,在第一行第一列,有一行字:“和s结婚”。
a扭曲了j的人生,s将j拉出铁门,为j丢掉了钢笔,她知道j真正的痛苦,试图终结那条带来悲剧的恶龙,人算不如天算,a这样的人,才是导致j坠入深渊的原因——支配别人做自己想要他做的事情。
s和a一样,但不同的是,s不会强加自己的思想,她会选择“扔钢笔”。
做c,还是做j。
都是自己的选择。
假如,j去捡钢笔呢?
s还会喜欢j吗?
会问这种问题的人,恐怕不少。
s把钢笔扔进河里了,想捡的话,自己去捡,更何况,j差点两次被淹死。
s不打算让j去捡。
s的做法和b相似。
a的做法太过强硬,钢笔事件,j已经说了是赠予,a凭借经验,偏执,所见所闻,虚构了s这个凶手。
若非上帝视角,s遇到的问题,其他的学生都说j是故意搞s,他们都知道j送给了s,可却相信老师,而不相信j是无辜的。
好像谁拥有权力,谁就是正义,谁就是对的。
手表事件,加上钢笔事件,j在学校里除了s一无所有了,s在诸多朋友,和唯一的朋友,选择了j。
j和s是共同的,s是唯一相信j的人。
手表也是,钢笔也是。
相信是一方面。
推动两起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s,也是一方面。
话说a,就绕不开“戏曲班”。
那排练的日子,j和s形影不离,j眼中,那是最快乐的日子,后面s夺走了j的歌舞,狠心离开了j。
人心怎么能这么坏,我们不是好朋友吗?j是这样想的。
j把s当做钢笔扔了,结识了t。
s看得透,可现实,哪怕知道很糟糕,仍旧无法改变。
s明白了j的无奈,越是如此,越想要拯救他。
时间来到戏曲班来的一月一日。
那天是元旦。
j的名声几乎烂完了,j没有观众,倘若s不为j发言,j就真的被“他们”推入深渊。
彩排的时候,偷看了父母没来的j更加失落了。
s从哥哥那里得了j的爷爷重病,而j的亲戚为了一笔财产,写信举报了他。
s的哥哥愤慨不已,以至于在妹妹面前发了牢骚都不知道。
j的世界烂透了。
j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亮丽,他被证明后,就当做物品一样遗弃在仓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