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忘记了一分钟前的所有事,那么一分钟后的你和一分钟前的你,是同一个人吗?

黑暗的空间中,杜缘睁开眼睛。她什么也看不到,却有无数的画面涌进她的脑海。

那是一个,跨越了无数时空的故事……

——————

——————

——————

杜远不喜欢这个世界。

不是说他有什么反社会行为,杜远不喜欢这个世界纯粹是因为,他不属于这个世界。

不知怎的,他穿越到了一百年后。在这里,杜远就像是,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原始人。

许许多多的高科技产品他根本用不明白,对于基本生活常识的认知也和当代人完全不同,这使他几乎与现代社会脱节。

要不是有一位好心的老教授收留了他,杜远觉得,自己八成是要去城郊捡垃圾,或者躲进深山里当山里灵活的野人了。

收留杜远的老教授是一个八十来岁的老头子,没有妻儿,自己一个人在空间科学领域钻研了一辈子,仅仅一个领域上的技术难关,就卡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老教授三十年多。

教授几乎已经想要放弃了。

他已经很老了,科研能力大不如前。空间科学在当前的人类科研领域中,本来就属于极度超前的一个研究方向。

自人类在实验室环境下观测到第一个纳米级曲率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一百年后,曲率引擎依然只是一个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设定。

倒是在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的现在,研究如何将核聚变的能量用于推进宇宙飞船来支持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显得更加切合现实一些,老教授在这个领域上迟迟没有突破,本就在大家的预料之中。

渐渐地,随着科研工作的进行,国家拨下的经费越来越少,老教授的科研工作只能放缓。

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研究是不是走了死胡同——幻想中的空间跳跃,时空穿梭,亦或者是古人想象中的缩地成寸,哪怕把一个苹果变成只有核桃那么大,或者把一根头发丝跃迁一厘米,都是异想天开。

然而,就在这时,杜远出现了。

杜远是来自一百年前的人类,从各个角度和方向进行的研究和分析都完全排除了杜远是现代人精神病假装成古代人的可能,杜远的出现告诉教授:时空穿梭是可行的。

缩地成寸,空间跳跃……这些一切的幻想,都能够实现!

教授重新得到了研究的动力,他把杜远当做了实验对象的同时,也将他视为自己的孙子,自己的徒弟,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于他。

杜远不笨,但实际上他也并不聪明。数年的精心培养,最终也没能让杜远有什么过人的学识,但作为教授的实验助手已经完全足够。

更重要的是,有杜远在的实验,不知为何成功率会变得比较高。教授认为这可能和量子理论中的观察者效应有关,但具体杜远的存在会以何种方式干扰实验结果,教授也说不清楚。

就这样,时间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过去了数年,杜远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了二十七八岁的科研骨干。

在老教授过世之后,杜远接过了老教授的工作,在教授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初步的应用成果。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矛盾,第三次世界大战席卷了全球。在战争的最后,肆虐的纳米虫群席卷了整个星球,将人类千百年发展的成果摧残殆尽。

在生命的最后,杜远来到了他所知道的最后一处实验基地,借用“盘古”超级粒子对撞机,以及自己刚刚研发出不久的空间装置,向过去以及未来,传递出了他能够传递的所有信息。

当小型黑洞在对撞机中闪烁了10^-37微秒后消失不见时,世界,改变了。

……

还是一百年后,同样是那位教授,但这一次,空间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来源未知的技术推动着各个领域的科技一路高歌猛进。

理论研究苦手的杜远在应用领域上终于得以大放异彩,其所创造的可以干扰几乎所有人类现有观测手段的镜面空间,成为了国家战略级的武器。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模块化制造、拼装技术诞生的,在人工智能核心约束下可以完成大量战斗任务的量产无人战舰,改变了海洋上战争的局势。

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应用及小型化,让许多大型舰艇的动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人工智能以及更高级的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与成熟,让战舰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

以前需要一艘一万吨排水量的驱逐舰才能够搭载的武器平台,现在只需要不到五千吨的舰体即可充分完成任务。

新一代的量产型战舰,在反应速度、巡航时间、隐身性、易维护性、火力投射密度等各个层面,都全方位超过了老式导弹战舰。在新时代小型化智能化的海战中,人类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

正因为如此,对于新时代的世界大战,人们的预测是很乐观的——通过机器而不是人命来角逐胜负,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吗?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战争到最后还是人类的战争,该死去的人依然会死,该被清算的依然会被清算。

战争,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它永远不会是文明的。

战争本就是野蛮的厮杀,人类所做的不过是将它缀上花边,饰以绸缎,镶入金银。

而战争依旧还是战争,不会因人类的粉饰而少夺取一个人的生命。

杜远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没有能力阻止战争,他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人,也无法左右国家大事。

他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为国家制作武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武器对目标的识别能力,好让自己制作的武器不会在战争中杀死更多无辜的平民。

随着战争局势的升级,越来越多新式的武器和装备被投入到了战场当中。

杜远和老教授所钻研的空间技术被国家看中,要求他们用现有的技术,研发一款新的,更加小型,更加易于制造,更加智能的战争兵器。

从战争形式上考虑,这种兵器最好是可以用于海军的,如果必要时也能够进入陆地作战就更好不过了。

时间在日复一日枯燥的研究中过去。一天,杜远来到了靠近前线的一处海军基地中,港口内,几艘量产型战舰的残骸被拖到单独的船坞里,等待着杜远和前来考察的科研团队进行分析研究。

杜远走在沙滩上,看着忙碌的港口。此时杜远的衣着和普通的海军士兵没有两样,即使是被敌方的大型无人机或者侦察卫星发现,它们也不会浪费金贵的弹药去袭击一个小小的水兵。

杜远研究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但是得出来的成果,依旧不过是在原有量产型战舰基础上得到的改型,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在研究中,杜远发现,一切的需求和现有科学技术,都逐渐指向了一个对他而言有些怀念的事物:舰娘。

舰娘,拥有强大的力量,美丽的外形,它是曾是人类对于兵器的幻想之一,但现在看来,似乎这一幻想并不是遥不可及。

利用现有的空间压缩技术,杜远将小型的聚变核心、量子智能中枢以及纳米机械重构装置整合到一个正方形的容器之中,创造出了一种无限接近于传说中“舰娘”的机械。

最终,杜缘决定将这种无限接近于舰娘的机械称之为:塞壬。

然而,“塞壬”有着许多的问题。

其一是能源问题,因为过小的体积要求,“塞壬”所携带的能源只够其持续战斗一个月,之后就必须加注聚变燃料或者更换聚变核心。

这个问题只要有条件,杜远认为他的团队三年之内就能解决。况且一个月的续航时间,对于海军来说其实也并非不可接受,对于每天都需要有补给支持才能持续作战的陆军来说就更不是问题了。

第二点才是真正困扰杜远的地方:

塞壬并不拥有真正的智能。它们自我判断局势的能力很有限,一旦通讯被敌方人为骇入或者切断,塞壬就会失去指令瘫在原地,不再继续执行之前的收到的任务。

这就让塞壬十分容易被敌人窃取到核心机密,单纯地加入断联自毁机制,虽然能够短时间内避免信息泄露之类的问题,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样地,在面临一些复杂情况时,“塞壬”自我判断能力的不足,也会导致其贻误战机。

而如果强行装入目前尚不成熟的高级人工智能技术,杜远可不能保证这些未经充分测验的“人工大脑”的安全性。

并且另一方面,如果兵器拥有了真正的智能,成为了另一种“机械的生命”,那么它们是否还会听命于人类?

就在杜远思考的时候,刺耳的警报声穿过港口传入他的耳中,紧随而来的,是一轮接着一轮的剧烈爆炸。

爆炸的冲击波将杜远掀翻在地,或许是敌人发现了什么,十几枚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突破了基地以及外围的防空网落入港口之中,将港口的地下船坞彻底摧毁。

如果杜远没有中途离开港口的工作船坞来到沙滩上散步,那么此时此刻的他,就是躺在港口那冰冷水泥地面上的一具燃烧着的尸体。

杜远的头在冲击波的作用下狠狠地撞在了沙滩上,剧烈的撞击让他很快昏死了过去。在失去意识之前,他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穿过海浪向他走来。

真奇怪,人怎么能在海上行走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