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有办法……”雨涵的意识如同破碎的玻璃,发出最后的、含混不清的意念。
下一秒,雨涵的意识如同烟雾般消散,何予函猛地睁开双眼。
那双属于雨涵的、因睡眠剥夺和杀戮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此刻却燃烧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火焰,那是对失败成为后人垫脚石的觉悟、为社会底层请命的责任!
她不再看那根巨指,而是猛地抬头,目光仿佛穿透了厚重的金属苍穹,锁定了某个冥冥中的坐标。
她的手指以一种超乎生理极限的速度在外骨骼控制面板上舞动,输入一串串复杂到令人眩晕的指令。
命令通过残存的蜂巢网络和加密频道瞬间发出,伊甸区所有种类的屏幕瞬间被何予函的指令刷屏。
何予函的指令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瞬间激起滔天巨浪。那不再是命令,是点燃薪柴的火星!
6O的核心逻辑流出现了一瞬间的停滞,随即是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开始调动整个6托邦的算力储备:
“参数接收……模型解析……可行路径计算……算力资源超频调用……”
在6O等AI阻碍市中心黑客的帮助下,反抗军惨烈奋战的影像被实时传出,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鼓舞了世界各地反压迫、反剥削的武装斗争。
收到了何予函的指令,被告知一旦反抗军在市中心的战役彻底失败,自己就要重新过上以前的苦日子的伊甸区全体人民,毫不犹豫的纷纷涌向市中心。
伊甸区——这座由绝望与希望共同浇筑的钢铁之城,在接收到指令的刹那,彻底沸腾了。
工厂的汽笛不再是换班的信号,而是刺破长空的冲锋号。学校、医院、民居……所有屏幕在同一秒亮起何予函最后的身影和她共享的战场坐标。
没有广播动员,没有冗长演说,只有无声的指令和市中心那根遮天蔽日的金属巨指碾碎一切的影像。
如果不是因为其他地方跟薪焰市比起来也好不了多少,他们估计早就直接搬家而不是参战了。
“去市中心!”
“把那些吸血鬼揪出来!”
“为了阶级斗争!”
口号在街头巷尾爆发,带着积压许久的血泪。
男人们抄起藏在床底的改装武器、自制的能量步枪,甚至刀具,女人们推着存放兴奋剂和营养液的补给车冲出家门。
老人和孩子涌向工厂和仓库,用尽力气将囤积的弹药、备用的外骨骼电池、乃至整箱的微型核弹推上运输载具。
他们不再是等待拯救的羔羊,他们是薪柴,是扑火的飞蛾,更是复仇的洪流!他们将自己的性命欣然推上名为市中心的赌桌。
虽然明面上伊甸区不推行全民皆兵,但是碍不住伊甸区民众在并非凭空而来的大量空闲时间中,自发组织战时演练,并且自己研制私有武装。
驻守伊甸区最后的力量——仅存的反抗军士兵和荷莱仿生人,成为了这支混乱却决绝的洪流的矛尖。
他们不再固守防线,而是打开了所有军械库大门,将库存的武器、载具、乃至实验性的单兵电磁炮,疯狂地塞进民用卡车、改装过的工程机甲,甚至人力推车。
“领袖在市中心!坐标同步到你们的系统了!冲过去!把那些狗娘养的从他们的金马桶上拽下来!”
一个独眼的Gestalt克隆体站在一辆重型卡车的车顶,用扩音器嘶吼,她的半边身体还缠着渗血的绷带。
南区和北区的市民受到了雨涵派遣来蛰伏的联络员的动员,在市中心全力应对反抗军的情况下,群众动员相比以往没有受到多少阻碍。
雨涵早已埋下的影像——
伊甸区相对富足的生活、资本集中营的“改造”、市中心上流社会的奢靡,如同病毒般在破败的街头屏幕和简陋的公共网络上疯狂传播。
“看看伊甸区!他们做到了!我们还在等什么?”
“冲进市中心!那里有食物!有干净的空气!有活得像个人的地方!”
“杀了那些吸血鬼!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积压的怒火被点燃。
贫民窟深处,生锈的舱门轰然洞开,涂满反抗标语的改装飞行器、锈迹斑斑但炮口狰狞的陆地巡洋舰、甚至是用报废机甲零件拼凑的步行堡垒……
这些在绝望中由无数双布满老茧的手偷偷建造、藏匿的“玩具”,咆哮着冲上了街头,汇入涌向市中心的钢铁狂潮。
薪焰市的市民们和各个民间组织早就在积年累月中为自己建造了数不胜数的武装力量,航空母舰、能量炮台、甚至私下持有的微型核武器,均被他们带往市中心。
即使是曾经被他们尊敬的“救世主”,也遭受到了他们的猛烈攻击,瞬间化为了一堆血肉与金属的混合物。
身为外交协调总长的墨索莉莉和宣传部长歌尔主动出面、煽动舆论,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于反抗军攻打薪焰市市中心的支持。
墨索莉莉的形象出现在全球各大新闻网络的紧急插播中,她褪去了所有浮华,只穿着沾满油污的反抗军制服,背景是伊甸区民众自发武装冲锋的混乱画面。
“世界!睁开你们的眼睛看看!”她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却带着钢铁般的穿透力,“这不是恐怖袭击!这是被压迫到绝境的人民最后的悲鸣!”
“是薪焰市底层人民对生存权的呐喊!市中心那些躲在金属巨兽体内的寄生虫,用科技筑起天堂,却用我们的尸骨做地基!”
“国际社会,你们还要沉默多久?还要纵容这种反人类的剥削多久?支持我们,就是支持人类最基本的尊严!”
歌尔的声音则如同淬毒的利刃,精准地插入每一个可能的舆论缝隙。
她操控的媒体矩阵将市中心巨构体碾压反抗军的画面、何予函迎接毁灭的姿态,配以精心剪辑的、历年来薪焰市上流社会奢靡无度的影像对比,在全球网络上掀起海啸。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