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市距离兰舟市并不远。
原本这里在古代只是一座农业县城,到了近代受工业化推动,最终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灵泉’这个名字则是出自灵泉市当地的奇景‘三泉纷丽’。
这个名字乍一听没头没脑,可只要到了灵泉市亲眼看看,心中便能了然。
三座数百平米的池塘彼此相隔不过数十米,四周被各种巨石围起来,防止有人不小心掉下去。
每座池塘中的泉眼正向外喷涌着泉水,看上去就像池塘下面潜伏着一条吐水的大鱼。
如果单是如此,这‘三泉纷丽’便没什么特别之处了,毕竟所有的泉水都是这样。
但‘三泉纷丽’闻名数百年,自然有它的道理。
这三座泉眼喷吐的泉水颜色均不尽相同,分别呈现赭红色、青蓝色与墨绿色,看上去颜色纷呈、亮丽非凡。
利与义不是环境学家,无法解释眼前所见的景象。
他看向一旁的介绍栏,这才知晓泉水颜色有异和地质环境以及矿物成分有着紧密的关系。
虽然介绍栏提到古代曾有人饮用泉水并对其赞不绝口,但池塘边的警示牌再三告诫参观者不要饮用泉水,以免影响健康。
利与义不知道那些喝了泉水的古代人最终命运究竟如何,但这里的水色异常既然和矿物质有关,估计也不会怎么好喝……难为古人了……
灵泉市和兰舟市在世界大战期间的境遇很像,都遭到了来自璇玑星的屠杀与毁灭,只不过二者一个是在璇玑星占领初期爆发了屠杀,而另一个则是在璇玑星占领末期爆发了屠杀。
如果说兰舟市在被璇玑星占领早期遭遇屠杀是基于‘清理异族人口’这样的理由,那灵泉市则是璇玑星在撤退前为了防止织女星收复城市后招募当地青壮年参军而实行的焦土政策牺牲品。
即便没有这种理由那种政策,璇玑星也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故杀害当地人,用暴力胁迫当地人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以及服务。
虽然璇玑星总是以‘炎族人民的军队’标榜自己,自诩为炎族的解放者,将坚决执行命令和严格贯彻军纪挂在嘴边上,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越是高高举起的,越是轻轻放下,不然也不会需要战地军事法庭随军行动了。
在灵泉市的东部有一座巨大的雕像,看上去是一条人的手臂握着剑划过地面,而地面被划开的裂缝里埋葬着废墟与尸体。
这座雕像足有数十米高,由于握剑的手臂与地面并非垂直,呈现出倾斜的姿态,仅依靠剑刃与地面固定并不可靠,因此这座雕像周围有许多固定索,避免雕像倾倒。
地上的裂缝并非真的存在,而是精巧的手法雕刻在地面上的图案,只不过在视觉上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感,给人一种以假乱真的错觉,既这柄剑真的在地面上划出了一道很深的裂痕。
人类很多时候真的喜欢用‘巨大的物体’去证明自己‘强大的力量’,就像那些载重上百吨的超重型自卸车、动辄数百米长的轮斗式挖掘机、能够装载上万辆汽车的巨型滚装船……
这些工业上的奇迹无一不在印证着形而下体系的惊天伟力,人类发明出轮子不过是几千年前的事情,而经过数十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人类已经可以征服大海、驰骋天空,假以时日就连广袤无垠的太空也不在话下,这些都是人类‘强大力量’的体现。
建筑与雕塑则是在工业机械之外,另一个证明人类‘强大力量’的领域。
利与义已经见证了诸多织女星建造的高大宏伟之建筑与尺寸巨大的雕塑,无论是世事市的一家五口大楼还是四女同舟市的纪念碑、烟笼寒水市的巨大雕塑,这些无一不在诉说着建造者试图传递给每位观众的‘视觉冲击’与‘力量感’。
就像眼前这座纪念碑,看上去和四女同舟市的擎剑问天纪念碑很像,只不过那座纪念碑是一只手从土里伸出,举剑指向天空,而这座‘噬命剑痕’纪念碑则是一条手臂提着剑在地上划出一道裂痕。
二者相似却又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侧重‘反抗的力量’,强调‘守护与不屈’,而后者专注‘破坏的力量’,强调‘危险与死亡’。
利与义打量着眼前的雕像,与其说手臂是这座雕像的主体,倒不如说这只是起引导作用的装饰,其目的是为了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作为‘承上启下’作用的长剑,而长剑下的裂缝才是这座雕像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借助立体化的高大雕像将焦点引向平面化却又呈现出立体空间感的地面雕刻。
非常精妙的设计……
利与义看着地面的雕刻,不管看上几次都不由得惊讶于雕刻者的鬼斧神工,居然能够让完好无损的地面呈现出如此具有立体感的视觉观感,仿佛地面真的被撕开一道裂痕,无数的房屋被劈开,许多尸体倒在其中,还有一些手臂向外伸出,试图从裂缝里挣扎着爬出来。
听着一旁的柊缂龖如数家珍般的讲解,利与义微微侧目,心中恍然。
原来这座雕像是枫叶大学建筑工程系设计的,还真是奇人辈出的学校,也难怪她这么了解。
按照柊缂龖的描述,这座雕像的初稿并不是这样,而是一个完整的人形雕塑拿着剑,雕塑明显参考了璇玑星的军服样式,但因为花费甚多加之各种各样的考量,主要是觉得这样的方案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甚至还包含了许多让人误解的成分,比如让人误以为这是一座突出璇玑星军人形象的雕塑等等,总之最终造出来的雕塑就是目前这个样子,只保留了手臂,去掉了躯体部分。
利与义觉得这个改动很好,如果按照原来的方案来做,人们的目光势必会转移至雕塑身上,那样就本末倒置,再也不是‘噬命剑痕’了。
离‘噬命剑痕’大约两公里左右的地方伫立着一座破败的钟楼,上面还残留着半截指针,但最上方的尖顶已经不知到哪里去了。
从周围的痕迹来看,这座钟楼并非孤立的建筑,而是一座巨大建筑的一部分。
当地人对此是很清楚的,只不过如今还活着的当地人数量不足战前的十分之一……有许多都是战后迁入的外地人,不知道也很正常。
——‘圣婴降世’礼拜堂。
这是这座钟楼所属建筑在战前的名字。
原本这里是西洋人修建的一座礼拜堂,虽然叫做‘礼拜堂’,可经过历史上几次翻修,已经成为云山半岛最大的梵米利昂教建筑。
在织女星建立后,这座宗教建筑得以保留,就和其他宗教的建筑一样,成为了一座具有展览性质的文化建筑,仅保留少量宗教功能,比如祷告以及唱圣歌之类的。
后来因为这座礼拜堂因为工作人员擅自散发具有宗教性质的传单而遭到织女星官方的封禁,就连仅有的宗教功能也被取缔,最终成为了一座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文化剧院。
在尽可能保留建筑整体风格的情况下,歌剧、戏曲以及各类舞蹈在这里相继开幕,来这里的观众络绎不绝,甚至比过去祷告的人还要多。
直至世界大战爆发……
这座礼拜堂被璇玑星一把火烧成了白地,只剩下一座残破的钟楼伫立于此。
按照钟楼远处的告示栏,这座钟楼已经成为具有倒塌风险的建筑,告诫民众不要擅自靠近钟楼,更不要进去参观,以免发生危险。
在告示栏内还贴着一张与钟楼有关的告示,一张是关于钟楼拆除后将在原地重建‘圣婴降世’礼拜堂的规划,这次的重建会对之前的建筑格局进行些许修改,在尽可能还原外观的情况下,将内部的许多空间进行更合理的规划,以改变过去民众经常诟病的‘舞台太小’以及‘座位分布太长’等问题——毕竟过去的建筑原本的功能是礼拜堂,而不是剧院,功能改变后让人觉得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是很正常的。
除此之外,告示栏内剩余的内容便是这座礼拜堂过去的照片,有的是很多观众在观看演出的照片,有的则是单纯的建筑风景照,甚至还有几张礼拜堂内部的平面图。
而如今,眼前举目所见便只有一座即将拆除的残破钟楼,礼拜堂的其他部分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光秃秃的空地。
将昔日的照片与之对比,再也找不出照片上的景物曾经所在的位置……
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受到西洋人的入侵,这些殖民者犯下了许多罪行,就和在东大陆的所作所为并无二致。
利与义目光移向指针已经停摆的钟楼,终是离开了这片空地。
原本璇玑星炎族和织女星的云山族、汐风族有着数百年的文化交流,又同样有着被西洋人入侵的惨痛记忆,本应该携手团结、同仇敌忾。
可比起西洋人,现在的织女星人大概更痛恨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