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谓的基业,是从宣武皇帝担任平南将军兼汴州刺史,以此来主政汴州算起的,当时宣武皇帝还仅仅只是陆王手下的将领,根本算不到独立的势力。
宣武皇帝的长子,安义太子文武双全,东征西讨,多次领兵开疆扩土,只是可惜的是在魏国建立前夕战死,宣武皇帝其余子孙基本上无人可堪大用,想着活着的时候,把强大的敌人先清理掉,结果在河东惨败。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发掘了梁全道这样的新生代将领,先是把安阳公主许配给梁全道,以此来结成亲家,然后临终托孤,希望梁全道守护好大魏的基业。
唯一的意外是没想到梁全道在宣武皇帝死后,表现的胆小如鼠,没有第一时间稳定朝政,而是外放平原路,以此来躲避朝中动荡。
导致魏国进行了三个月的无意义内耗,梁全道才稳定局势,正式掌握朝政。
梁全道在掌握朝政之后,就开始整理资料,梳理这三个月来的事情经过。
宣武皇帝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梁全道就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因为过早的领兵外放平原路,所以没有参与早期内斗。
大概情况是宣武皇帝没有留下太子人选,辅政四大臣拥立晋王继位,秦王发动宫廷政变,诛杀辅政三大臣,以及刚刚继位的晋王。
齐王和鲁王第一时间逃离朝廷,并同一时间投奔了平原路和关中路,平原路的梁全道当时处于犹豫当中,并没有第一时间起兵响应,所以初期战争是由河洛路的秦王和关中路的鲁王对决。
鲁王刚开始对自身表现的十分自信,认为自己义兵,必可一战拿下秦王,实际上是他想多了,河洛路的汴州军乃是宣武皇帝训练的军队禁军,再加上河洛路的雄厚财富,怎么可能是关中路这片曾经被陆王烧成废墟的贫瘠之地可比?
一战之下,鲁王就被打的丢盔卸甲,带着残兵逃回关中路,并组织军队防御潼关,从争夺天下改为割据关中自保,经过一个月的猛攻,士气原本就十分颓废的鲁军终于支撑不住,随着汴州军攻入关中路,鲁王只能束手就擒,最后被送入汴州斩首。
梁全道趁着别走空虚,拥护着齐王靠着大量的空头支票,拉拢各方势力,收买汴州军的中低阶将领,靠着内奸趁夜打开汴州城门,率军突入汴州城,一举诛杀秦王及其党羽,并迅速控制朝廷百官,并大赦天下,安抚关中路的汴州军,并派遣平原军入关清剿残余的反抗势力,如此才平定了魏国的内乱。
梁全道也因为平叛大功,被新登基的齐王给封为鲁王,只能说跟起兵被杀的鲁王享受同一封号,属实是有点黑色幽默。
现在摆在梁全道面前的问题十分头痛,第一点就是自己开的空头支票太多了,所以在控制朝政之后,为了兑现承诺,不仅大事封赏官位,让官爵膨胀,同时将国库内的大量财产赏赐出去,导致国库空虚。
而且南北双方看见魏国内乱,纷纷起兵而来,打算分割魏国。
北边的晋燕二国,西边的岐国、南边的吴荆蜀三国,一共六国联军纷纷而来,魏国危在旦夕。
新登基的皇帝梁仁和今年虽已36岁,但如此危机属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时间急的哇哇大哭,急切的询问梁全道该怎么办?
梁全道原本是可以表现出急切的情绪,但现在新皇帝已经先一步失控,自己在表现出急切情绪,那就真的完了,只好镇定自若的说道:“自古皇权交替,未尝有和平过渡者,今日则危,乃自然之理,陛下无需担心,臣自有计策。”
梁仁和听到有办法,如久旱淋甘雨,原本慌张极限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开始询问计策:“鲁王有何计策?真能抵御六国之兵?”
梁全道也没想好怎么办?但皇帝都开口询问了,总不能说不知道吧!只好拿出地图,临场规划:“敌人虽有六国,但却未必要以一敌六,燕主残暴不仁,不得民心,臣在平原路就已规划灭燕之事,此路不需担心。”
梁全道用指挥棒指向地图南侧的楚、越二国,继续讲道:“楚越二国位于荆吴二国南侧,所谓远交近攻,联络楚越二国偷袭荆吴二国,以唇亡齿寒来通晓利害,以为魏救赵之计,此危局必破。”
梁全道又指向关中路:“关中残破,早已化作荒地,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需坚守城池,守住关隘,不让敌军东出,在扫清中原强敌,收复关中则一如反掌,而且岐蜀二国,必为争夺关中,而相互开战,岂有不能破敌之理?”
梁仁和听完之后,连连点头,称赞鲁王乃诸葛在世,古有安居平五路,今有鲁王退六国。
可是晋国那位军事天才该怎么处理?
要知道如今的晋主,可是当年击败宣武皇帝的天才,恐怕不能轻易打败。
梁全道和宣武皇帝当年可是在河东之战,被晋主打的仅以身免,对晋军的战斗力目前还记忆犹新,军事方面的战争指挥并非梁全道的强项,不过好在晋主并不是一个政治天才,并非不可战胜。
梁全道对此分析:“接下来我们的首要大抵是晋国,晋军之强,犹胜汴州军。若正面对抗,极难取胜,当避其锋芒,坚守城池,纵敌渡河,以水军绝其粮道,将粮草、百姓迁入城中,避其劫掠粮草,并以游击骚扰,并向赵国告知,晋国空虚,此次伐晋,一战可定,如此则晋军不可惧也。”
商量好计划之后,则立即做出决策。
从平原路出发,走海路将书信送到越国,再通过越国,将书信送到楚国,完成了南方的联络工作。
关中路则是尽量集中兵力,坚守重要城池,等待朝廷援军,不可妄自出兵作战。
面对燕国的攻击,则是做出了走海路,奇袭燕都北平的策略,然后纵敌过河,以水军半渡击之,必可一战破敌。
面对晋国则避其锋芒,坚守城池,以游击骚扰,用水军断其粮道,并联合赵国,让其趁晋国空虚,进攻晋阳,逼迫晋军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