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沽名学霸王,忆别不尽别。学了也没机会沽名,没学问那真是太惨了。

天地之间,各种神所吃的东西,圣人认为应当和人吃的一样。根据侍奉活人的道理去侍奉死人,根据侍奉人的道理去侍奉鬼神,所以对各种神的祭祀都用各种东西,没有用人来作祭品的。动物中会吃人的,是虎狼。岁月之神,难道是虎狼的精气吗?

战乱灾荒的年头,谷物食品缺乏,人民吃不饱常受饿,自相残食。难道那些吃饿死者的尸体的人,他们的精气变成了岁月之神吗?岁月有神,日也有神,岁神侵害人,月神侵害人,为什么日神不侵害人呢?

一天天聚集就成月,一月月聚集就成季,一季季聚集就成年,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为一统,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月、时、岁、统、元是不断增加聚积的相互的倍数、分余完毕而取的名称而已,怎么有鬼神之怪、祸福的征兆呢?

如果岁月完毕应当有神,那么一年四季就有神,统、元就有神。月亮初三日露微光,初八日成弦月,十五日成望月,这与岁月完毕有什么不同呢?岁月有神,新月、弦月、满月时也有神吗?一天之中,分为十二个时辰,寅时天刚刚发亮,卯时太阳出来了。

十二个月建月所用的寅、卯等十二辰,也就是十二时所用的寅、卯等十二辰。每天用十二辰不侵害人,唯独每月用十二辰会侵害人,难道每天用十二辰没有神,唯独每月用十二辰就有神了吗?

为什么每月用偏偏侵害人,每天用就不侵害人呢?如果每天用十二时辰没有神,那么用时辰来判断事情就不对了;如果每天用十二时辰有神,那么,唯独日神不侵害人就不对了。

神的嘴巴肚子,和人的是同样的。人饥饿了就要吃东西,吃饱了就停止了,不是因为有人盖房子才吃一次东西。岁月之神,有人盖房子才吃,一年之中,盖房子的很少,岁月之神吃不饱吧?战乱灾荒年代,百姓逃亡,室宅没有人住,根本没有盖房子的人,岁月之神会饿死吧?

况且田地和住宅都是人整修的,修田造屋所花的气力,劳逸是相等的。盖房子要挖土树立屋架,修田地要挖沟筑起堤坎,堤坎与屋架都是人建立的,掘土和挖沟都是人干的。盖房子岁神月神侵害人,修田地,岁神月神偏不侵害人,难道盖房子时岁月之神饥饿,修田地时它们是饱的吗?为什么事情相等,劳动相同,而岁神、月神的侵害却不相同呢?

贺新郎(忆别)

薄晚收残暑。叹西风、暗换流年,又还如许。鸦背斜阳初敛影,云淡新凉天宇。人袖手、阑干凝伫。邻笛唤将乡思维动,听秋声、又人梧桐雨。秋到也,尚羁旅。

故人只在江南渚。想应嫌、久恋东华,软红尘土。寄远裁衣知念否。新月家家砧杵。魂梦想、鹅黄金数。雁影不来天更远,写书成、欲寄凭谁与。知客恨,两蛩语。

《贺新郎(忆别)》是宋代词人姚勉的一首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词人在秋日黄昏时分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这首词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赏析。

词的开篇“薄晚收残暑”,描绘了傍晚时分暑气渐消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这种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使读者能够迅速融入词人的情感世界。接着,“叹西风、暗换流年,又还如许”一句,词人以西风的吹拂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岁月匆匆的感慨。这里的“又还如许”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惋惜,仿佛在诉说着词人对往昔岁月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

“鸦背斜阳初敛影,云淡新凉天宇”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乌鸦归巢的景象。斜阳的余晖洒在乌鸦的背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云淡风轻的天空则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孤寂的感觉。这种景象与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相呼应,使情感更加深沉。

“邻笛唤将乡思动,听秋声、又入梧桐雨”一句,词人以邻家的笛声为引子,唤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笛声悠扬,仿佛带着故乡的气息,让词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而秋雨打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则更增添了几分愁绪。这种愁绪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下片“故人只在江南渚。想应嫌、久恋东华,软红尘土”转而抒发对友人的牵挂。词人想象友人仍在江南的水边,可能会嫌弃自己久恋官场,沾染了官场的尘俗之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寄远裁衣知念否。新月家家砧杵。魂梦想、鹅黄金数”几句,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家人的思念。他想象着家人为远方的亲人裁衣,新月之下家家户户的砧杵声,以及自己梦中的美好景象。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词人对家庭的眷恋,也表达了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最后,“雁影不来天更远,写书成、欲寄凭谁与。知客恨,两蛩语”以一种无奈的语气收尾。词人想要给远方的友人写信,却不知道该如何寄出,这种无法传递思念的痛苦让他更加感到孤独。而结尾的“知客恨,两蛩语”则以一种凄凉的景象收尾,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

总的来说,《贺新郎(忆别)》是一首充满深情和艺术魅力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首词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精湛,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