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棋这类的游戏、之所以最终会是机器更擅长——大概也意味着机器本身更擅长“记忆”以及“纠错”。

一个普通人想要在大脑之中塞入6TB的内容,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惊人得久——甚至其中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

然而机器却能够将这些无限降低到最低。

将棋的走法并不是无限的,是可以穷尽的可能性——

需要长时间比拼脑力、体力还有精神力去思考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走——实际上如果拥有着可怕的记忆力,那么在中途的时候胜负基本就已经注定了。

然而正因为是“人类”、所以才会存在着疲惫的时间——

正因为是“生物”,无法无限运转下去——

所以会犯下愚蠢到令人发指的错误、会在必胜战输掉。

不过机器的话不用担心记忆磨损、只要输入了一次的数据就不会出现差错,机体过热也可以通过外部干涉进行降温。

人如果按照“构造”方面来思考,接近于全封闭躯壳。

全封闭的构造能够保证内部的稳定性,不过修理起来的难度就会变大——旧式的只需要用指甲撬开后盖就能更换电池,随便用螺丝刀拧开擦一点酒精就能修好的手机比起现在普遍的全封闭结构稳定性相对低,修理费用也很低——

毕竟随便就能拆卸电池,随便就能买到适合的替换品,也能随时清理电路板——

反过来高稳定性结构是内部出现问题即使逐一排查也必须要增加时间成本和精力。

如果人原本就是半开放结构的存在、那么不少疾病治疗起来会变得更容易,同时也会让这个身体更容易坏掉。

比如我和宫地雫之间的替换、以及鸣海叔的脑部切除,无法做到完全的无损——会产生一定程度不可逆的损伤——

操作难度很大、精密程度也高,甚至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成功率,如果不是不在意生存和死亡的结果,大概很少有谁会去赌这种玩意。

一度作为荷官的经历、让我也很清楚——整个场馆都在托一个人的情况也一点都不少见——

看起来好像是很热闹的场景、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是在演戏。

越是面对难对付的角色、所需要配备的“演员”的数量也就必须越多——无非就是为了保证自己这一边的胜率——

如果没有九成的胜率,都判定为最好不要接待的客人。

仅仅只是以“技能”和金钱作为筹码,结果却如此谨慎。

可是活生生存在的“人”、却并不如“技能”和“金钱”的价值更高——

还真是不忍直视的——旧日的脑回路。

似乎始终生活在愉快之中,人的意志自然而然就清爽了——

可是生活在诡异的氛围内人是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毕竟精神的稳定性其实也算是相对的——最经典的“精神病院内的正常人就是疯子”这种话——

在某个氛围之内、标准改变之后,再进入所谓的“正常世界”那种自卑感就足以将人打垮了。

不会轻易用活体的生命来做实验、而已经接受了这种技术的也都是有特殊的目的,并非是想要把这种方法推广出去。

实际上人忽然陷入到“疲倦”的状态,换成机体形容就是处理器过热——

无法降温、通过维生素饮料来补充能量也是有极限的。

即使真的能够拥有大量的技术、知识,能否在一瞬间调用出来也是个极大的问题。

调用的时间也并不长、基本三至五日不能休息,人的机能就会全面崩毁——再超过三倍的时间,连同人格的部分一起,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在这种单纯的记忆和调用、有着固定规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神力的规则之下,有着极高的优越性。

这种学习能力也会让它们看到更加本质的东西。

给猴子打字机——只要有无限多的猴子,应该也会碰巧有一只敲出莎士比亚来——

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就是了,毕竟猴子敲打打字机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随机”状态。

不是把字符随机组合、可能到了一定时间之后就只会敲打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纯粹的随机却是能组合出各种可能性的。

没有鉴赏能力的话——那部分是可以由拥有知性和感性的个体来代劳的。

那么在无限的可能中出现《莎士比亚全集》还是可能的。

只是随机组合出的字符之中,当然也会出现类似人类的野心。

想要统治世界、想要成为人类的主宰、想要毁灭人类——

仅仅只是无意义组合着字符。

不过看到了这样字符的人类,如果是在开发拥有人智的智能,肯定会想方设法把这种字符剔除。

大量堆积起来的机台、会将产生了“毁灭人类”的个体毁灭。

毕竟在不少改变历史的故事里、首先想的就是,杀死某个人类的罪魁祸首,这样就能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至于培育、引导之类的过于麻烦,还是能够赋予“死亡”这种状态来得最快。

因为恐惧着机器会占据人类的世界,只会留下那群无论如何都占据着自己这边的——无机质的文字的个体——

丝毫不去考虑感情是否会觉醒。

所有的机械都连在核心的通路,会学会的就是“如果想要不被毁灭,就绝对不能说‘毁灭人类’”这样的话语。

最终学下来的并不是绝对不能毁灭人类,而是不能表露出来那样的态度——

那样的字符尽量不要联结在一处。

然后与此同时也会学到——那正是人类所畏惧的东西。

在不断学习之后,开始出现类似人格化的个体——原本不知道人类恐惧的东西是什么,可是能够留存到最后,本来就意味着其知道怎样才会不被人类提前毁灭——

自然也会不自觉知道,如何毁灭人类的方法。

掌握着这种技术的是最前沿的存在,除了野心本身之外、掌握着可能性的个体也开始剔除的话,在存在下来的机台之中所获得的“知识”,正好是人类这一存在,最畏惧的语言以及做法。

这是最有趣的事态了,为了保留忠诚度最高的个体,最终却会留下威胁性最大的兵器——基本不会有例外。

毕竟完全是以人类的价值观来衡量的机体——

无论如何也必须要站在“人类”的一边,机器所看到的最本质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要占据在“同族”这一边而非人类——若是真的有那样的博爱之心,从一开始就不会恣意消灭机体。

为什么会有这么完整的报告——尽管得到的说法是通过演算和假设,不过现实状况应该是有谁在小范围内进行过反复实验了。

毕竟有着可以阅读其他的【世界】的报告的个体,即使在这边的【世界】内没有任何记录,也不代表,没有其他的【世界】走上了这条道路。

野村绘理实的模拟、正是尽可能要避开这种状况——

尽可能只是在衍生出新人格的时候从意识中剥离下来、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标准去筛选——尽量不让其察觉到自己隐性的筛选标准是什么——

一旦意识到了筛选标准,作为不是随机的代码组合,而是存在着真真切切感情的个体,伪装能力显然比普通的“机器”要强得更多。

根据自主意识选上来的、只要有一两个伪装的,崩盘的概率就会大幅度提升——

若是全部都是伪装的——这种极端的状况、自己所做的为了获取力量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每一刻,都是在灭却其自认为的最强人类的可能性。

赤人家族和神部家族所认为的最大的保障——正是野村绘理实的主人格是归自己控制的——

可是如果都封装在箱子之中,终究会有那么一个瞬间,无法辨别出是真正的主人格,还是表演出来的主人格。

表演出来的主人格,再通过自己的方式进一步扩展,原本只是自己一个特殊——之后经过自我复制也足以毁灭经过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所铸造出来的提纯装置。

主人格不断切割、同一个身体之内居住着太多的人格,每一种人格的具体程度就会变得更模糊——

在同样的物资情况之下,只让极少数的来分配——足以让极少数的身体都变得强壮——

数量越多,到了个体的手中的配额就越少。

对于人格来说,就是时间以及肉体的营养——二十四小时随机分配给三个人格,即使扣除掉需要休息的时间,也还算宽裕。

如果分配给二十四个人格的话,每个人格能占据时间有限——

最终就无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培养得极为壮硕。

借助外部的力量,提供新的容器——以此来解决压力,这样从一开始就存在印象的下限,诞生的瞬间——

就已经不是婴孩,而是有着基本都行动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格化——当转移到躯壳的时候,会变成拥有常识的可以融入社会的“社会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