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查资料,越是觉得心累,不过故事的大纲我会放在最后以供各位书友参考。
说一说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吧。
很早之前我听过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做回杯记,讲的是张廷秀赴京赶考、六年杳无音信,未婚妻王二姐终年相思。一日丫鬟向王二姐汇报说张廷秀已归,于是二姐进花园,见到了张廷秀扮成的乞丐不敢相认。
二姐盘问许久,终于确定眼前的乞丐就是张廷秀,便将父亲和姐夫加害廷秀父母的事情俱实告知,最终夫妻相认。
第二个故事,则是大西厢,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清楚,我在这里就不做赘述。
所以有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两个故事的最后都是阖家团圆,可阖家团圆之后呢?他们外出任官,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一个我心中最为传统的,儒家士大夫的形象。
但现在的我,是不想完成它了,可能以后准备工作都完成了,也静下心了,会重新提笔把它塑造完。
希望那个时候,诸位书友还在。
附,全书行文大纲:
王九渊和谢鸣珂家破人亡,逃到阜县,谢鸣珂本与京城孙家有婚约,但她不喜孙家作风与人品,遂拒绝王九渊的入京提议。
两人便在阜县安顿下来,王九渊文章出彩,遂成颜老相公的关门弟子,并结识了数位同窗好友,工于心计的种金柏、嫉恶如仇的周昱暇,一手好字的颜真定,以及同门师兄裴渡。
进学数年后,王九渊和谢鸣珂离开阜县,回到定北。京城两党相争,以长公主为首的颜李之学、还有以宰相苏侍尧为首的陆学七派在朝堂上已经进入白热化,因为在是否出兵平叛的朝堂争论中失败,苏侍尧于是召早年获罪、赋闲在家的裴渡入京,用以对于颜李之学的创始者颜思弓及其发扬者长公主。
王九渊和谢鸣珂回到定北,打点好衣食住行后开始四处游学,在游学途中王九渊偶遇原为父亲心腹、现正在田间劳作的族叔,族叔向王九渊说出其父多年前的秘密,直指谢鸣珂的父亲与叛贼有勾结,王九渊多方查证,却并无半点证据。
回定北之前,王九渊曾接到老师交给他的一项任务,即找到长公主多年前流落民间的长子,而他与谢鸣珂协助官府查案时,洗刷掉了江湖人士秦定方的冤屈,两人结成好友,秦定方认谢鸣珂为义妹。
三人结伴而行,深入草原,了解到不少风土人情,晚间和一队民夫宿于山野,不料夜间却传来警报,细问之下方知,这队民夫就是转运的队伍,王九渊和秦定方与他们一起,和叛军部队搏杀,大营看到辎重部队的示警,一位年轻将领林惠率军赶来救援。
大营中的将军得知了此事,传唤这两人入中军帐,中军帐内,王九渊拿出长公主和颜思弓的书信,将军便对他多青睐了几分,因他准备下场科考,于是将军只留下了秦定方,放他和谢鸣珂回城。
但将军也知道,这批辎重中含有火器,路线是严格保密,如今泄露,只能说身边有内奸,于是命林惠回京,写密信告知长公主。
王九渊和谢鸣珂回到定北城,新任刺史已经到达,这位刺史其实是长公主诸多前驸马之一,经过他的各种挖掘,真的挖出来了一条潜伏多年的暗线,只不过并非是将军所想的奸细,而是玉莲教这个邪教的组织之一,顺带着还解决了族叔所说的秘密。
省试结束后,王九渊和谢鸣珂举办了婚礼,同时将军平叛结束,秦定方得将军举荐,回京与林惠参加武举,王九渊也参加了殿试,得了状元后,拜见了师父和长公主。
王九渊外放任官,先是任司法参军,解决了诸多案件,随后调任中州刺史,认真考察了全州上下,不仅将该地治理的井井有条,还开发了玉环岛,极大缓解了全州的人地矛盾,并且还解决了盘桓在此的民间邪教玉莲教。
回京之后,闽州水患,百姓流离失所,朝廷遂派裴渡二女婿户部尚书原吉、王九渊并其他人手一同前往,王九渊并其他官员商定赈灾流程、勘察河道,最终敲定治理方案。
再考功回京后,王九渊刚授官,云贵爆发贪墨案,铜、盐两矿出事,于是又被调往云南,作为副手跟随调查此案,但本案主理乃是亲王,其实际大权皆在王九渊手中,经过一番调查,铜盐两矿的亏空彻底补全,也抓出了跟孙家和玉莲教勾结的事情。
种种功绩之下,王九渊被调回京城,任大理寺少卿,开始查察孙家,恰逢此时皇帝驾崩,没有子嗣,在京的诸位王爷按捺不住,长公主于是垂帘,而此时京城留言四起,皆说皇帝驾崩另有他故,于是王九渊领命追查,倒是又查出了一件跟孙家有关的事情,并且主使直指济王。
随后济王逃回封地叛变,长公主早有准备,迅速抽调兵力平叛,这一次平叛后的审查,几乎将大半宗亲下狱,现在的诸位朝臣看起来,长公主已经清除了登基前的所有障碍,只要再进一步,就会像她的祖母一样。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长公主扶持起了早就离世的秦王儿子为帝,这一年,小皇帝才十二岁。
新帝即位,但济王叛变的逆案并未终结,长公主临朝摄政,调王九渊为御史中丞,开启三司会审,先帝驾崩、孙家奇案、玉莲教主、草原叛军被彻底串联到一起,查案结束后,王九渊因手段酷烈、触犯天颜为由,被长公主贬到闽州,担任刺史。
四年后新帝亲政,长公主放权,于京郊建起太平观颐养天年,新帝召王九渊回京,商议收复东宁之事。
王九渊于是一一答复,并指明了收复东宁的各种条件,新帝于是秣马厉兵数年,以王九渊为行军大元帅,调动水师一战收东宁,东宁岛上,前朝皇族在宫殿中自刎而亡,余者皆降。
消息传到京中,长公主于太平观内含笑离世,颜思弓了无牵挂,离京归乡,新帝自此握住朝政大权,开始了改革之路。
明皇帝执政第十二年,王九渊入鸾台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