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去扫墓,可能要早睡,所以就提前更了,马上周日就试水推了,如果大家喜欢这本书的话,就帮忙给个收藏吧,谢谢大家了,通过编辑考核就多更一些,嘿嘿😬。)

“师傅,如今我大梁内忧外患,反贼叛党林立,陛下为了养民,赋税也已经大大下调,对比一百年前,如今国库的收入只剩下了三成,但这岁币却一直没有减少,师傅以为此事可有办法解决?”

梁国给夏国进贡岁币的事情,萧承明是知道的,在以前和独孤月交往的时候,她也经常谈及此事。

对于独孤月来说,这不单单只是银子的事情,更是尊严的问题。

想我大梁作为宗主国,理所应当是四方来朝,万国敬仰,可是这些曾经的下邦蛮夷,不进贡就算了,反而还趁火打劫让她缴纳岁币,真是奇耻大辱。

回想一年前,她初登皇位,夏国便立刻派遣使臣前来道贺,当时独孤月还真的天真的以为对方是来给自己道贺的,所以准备了非常盛大的宴会来欢迎对方。

可是那些夏国的使臣来了上京后,却一个个趾高气昂,全然没有把她这个新君放在眼里。

不但在上京城胡作非为,更是狮子大开口地向她勒索了一百万两的白银。

独孤月当时真的是气得火冒三丈,恨不得一剑杀了他们,但是只可惜,她当时才刚刚坐上皇位,朝政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她的师傅曹直和文官集团的手里,她根本就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吃下了这笔账。

不过大梁的国库早就被那些蛀虫吃光了,又哪来一百万两送给人家呢?

这自然只能加税让百姓们来承担了。

因为是女儿身的缘故,独孤月做这个国君本就充满争议,现在刚一即位,就领了这么大一笔罚单,一时之间,民怨沸腾,百姓们都在指责她昏庸无能,软弱可欺。

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一百万两已经是独孤月尽了最大的努力争取来的了。

一开始,夏国想要的可是二百万两,是独孤月不惜以身做戏,邀请夏国的使臣与她到皇家猎场打猎,然后故意用自己的身子挨了对方一箭,足足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才换回的这一百万两。

当然,后来,独孤月也开始一点一点的用她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利为百姓谋福利,把她的口碑一点一点的扳了回来,尤其是在扫清了曹直和文官集团这两党后,独孤月颁布了各种减税利民的政策,现在民间提起独孤月的名字都是赞不绝口的。

萧承明思索了一下后回道:“楚姑娘,你为何想问这个问题?”

“澜夕只是有感而发,师傅,想我大梁建国之初是何等的气魄?四方朝贡,万邦来朝。可如今,这些下邦蛮夷,却完全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身为大梁的子民,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啊!”

“楚姑娘,面子是靠自己挣的,而不是靠别人给的。有一句话叫做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你觉得我们梁人要向夏国妥协是耻辱,但你可曾想过以前夏国弱小的时候,不是一样委曲求全,岁岁来朝吗?”

虽然说的都是大实话,但是独孤月听了却总觉得很不爽,我是想叫你帮我想个办法,不是想听这种风凉话的啊。

“师傅,你也是梁人,应该知道这笔钱是从何而来,难道师傅就忍心眼睁睁的看着夏国这样年复一年的榨取我们大梁的民脂民膏吗?”

萧承明笑了笑回道:“楚姑娘,你误会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知耻而后勇。如今夏强梁弱,国内又是狼烟四起,满地疮痍,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在独孤月把大梁自己的问题解决之前,这笔钱是不得不交的。”

听到这个答案,独孤月似乎是有些沮丧,她当然也很清楚萧承明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有办法解决,但是得到的是这样的答案后,她还是有点失落。

“果然,就连师傅也没有办法吗……”

可谁知,下一秒,萧承明便突然话锋一转说道:“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此话当真?师傅,不知师傅有何良策?哪怕只能少交十多二十万两,我相信对朝廷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萧承明摆了摆手说道:“哪有这么简单?少交银两,是不可能的,夏国也不会同意,我的办法是一个折中的权宜之计。”

独孤月翻开笔记本,双目紧紧地盯着萧承明,不愿意错过他嘴里的任何一个字。

“如何折中?又如何权宜?”

“五十万的岁币,不会因为国库的空虚而减少,但是相对的也不会因为国库的充盈而增加不是吗?若是大梁每年能有五千万两的收入,这五十万岁币是不是就显得少了很多呢?”

独孤月苦笑道:“师傅说笑了,哪怕是在开元年间,我大梁国力鼎盛之时,年岁也不过两千万两左右,如今陛下的手中只剩下半壁江山,莫说五千万两,就是五百万两都没有,这怎么可能做得到?”

“我不过就是打个比方,我的意思是只要增加财政收入,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师傅的意思是想让陛下加税吗?”

萧承明笑道:“当然不是,你要是跟独孤月说让她加税,她说不定会直接斩了你。我的意思是,发展百姓们的生产力,只要土地里种出的粮食多了,朝廷的赋税自然会水涨船高,而百姓们有更多的收成也不会抱怨。”

道理我都懂,可是这种事情又岂是你说增加就增加,发展就发展的?我难道不想亩产八千八吗?

“师傅有何良策?”

萧承明思考了一下回道:“这个嘛,办法很多啊,比如寻找新的作物,改良水稻的品种,不过最简单的办法,还是把农民们集结起来,引领百姓们走合作的道路。”

“合作?”

“嗯,楚姑娘,你应该也知道,农家往往都是自己家的田自己种,自己的粮食自己卖。各人自扫门前雪,看起来似乎是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率的耕作方式。”

“师傅的意思是……”

“若是朝廷能够出面,创办一个机构,为天下的农民们购买农具和耕牛,然后引导他们以上交农具和耕牛或是什么别的方式让农民们都参与进来,这样一来,大家便都有了农具和耕牛可以使用,遇到问题和天灾,也可以大家一起解决,而且销路也有了保证,生产的效率是不是一下子就大大提高了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