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半岛之上,半岛的对面是另一个半岛上面就是南方地区的第二大城市的拉古萨,当然那个也不出例外的是南方地区的第一大要塞城市。两座城市分别从西边和东边拱卫着一座海湾。
这里是叙拉古的一座位于南方的天然良港,原本也是作为海军基地使用的。在叙拉古旧时这里同样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南方一个重要的海军基地。
当年南方共同体联军为了攻克这里可费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攻陷之后南方共同体联军并没有在这两座城市捞到任何一点的好处。
在叙拉古王国军队撤离之前,当地的驻守士兵炸毁了军工相关的设施并拆除了海岸炮阵地中海防炮,甚至在最后的时候自沉了海港内的剩余军舰。
所以在这里南方共同体的军队并没有像期待那样可以在当地的皇家银行捞到不少好处,不过他们总能找到回本的“方法”。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这座城市至今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同样也是由于之前防御设施的大量被毁加之叙拉古共和国用来重建和维护的资金大量不翼而飞,使得这座南方地区的第一大要塞城市只是外强中干。
……
被拉走不到一个星期后,新江一行人就来到了这里。
由于新江干过机器维修和机床操作使得他很快在一众人当中被点到,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被安置到了后勤的运输部。这个位置可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毕竟相比于在前线那种炮灰般的待遇,至少在后勤运输部稍微安全一些。
……
凛冽的寒风扑打着众人的脸颊,一月份的叙拉古南方依旧十分寒冷,卡尔塔尼塞的平民们在废墟与战火中度过了又一个动荡不安的新年。
城市的建筑早已在激烈的战火之中被损毁殆尽,也使得接下来发生的城市巷战变得异常的艰辛。倒塌的废墟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永固的雕堡同时阻碍着双方的推进和战事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往往会为了一栋楼、一间房间而激烈的搏杀一天。
而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战势的天平早已向一边倾斜。
卡尔塔尼塞的叙拉古共和国政府军在拉古萨会战中损失太大,又经过了混乱的长途退却,已无战斗力,非在远后方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补充训练不能恢复战斗能力。
多系历经战斗损失重大,老兵缺少,新补士兵未受训练及加入火线,官兵多不认识,一遇敌方,相率复溃,致无法统御。各地新兵到达卡尔塔尼塞为时过迟,对于地形之认识、工事之赶筑,皆无所动。其防御工事则是仓促用床架支撑起的成堆沙包、杂物碎片和松土而构成的路障。
实际上在双城会战(拉古萨-卡尔塔尼塞)爆发之初,叙拉古共和国军队败迹以现。在拉古萨叙拉古共和国的军队稀里糊涂的打了近半个月。其战术、战略决策也异常混乱。
原先制定的“赢得时间,调整部队,再撤出。”的目的在后续的实际过程当中毫无用处。在整个战役的指导过程之中根本没有撤出拉古萨的任何准备,既没有事先预定的撤退方案,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工程、交通和后勤保障工作,完全是长期坚守、死守的措施。如港口内原有的几艘大型轮渡撤往盖伦格,并禁止任何军人、部队从渡轮港口和海湾大桥撤退,并通知助手在此的宪兵团:凡是从拉古萨向外撤退的部队和军人都要制止,如不听从可开枪射击。然而当撤退命令下达之后,卫备在渡轮港口和海湾大桥处的宪兵团却没有及时收到命令,仍然阻止撤退,造成自相开枪射击、惨死多人的惨剧。海湾大桥处更是被以装甲兵团第十二连为头的部队,从被挤倒、踩死的人上冲出去的。
而在慌乱撤退之际,各部队也相继接收到摧毁沿途的供电、供水和基础民用设施。并在未有确定的情况之下,炸毁了树立在海湾之上一百多年的海湾大桥。
部队退守至卡尔塔尼塞后局势仍不乐观,虽然切断了叙拉古共和军通过海湾大桥进攻卡尔塔尼塞的可能性,但陆上局势仍不乐观。
而卡尔塔尼塞也不同于拉古萨,卡尔塔尼塞是一座工业城市。其整个城市的布局都是以工业区的标准布置的。烟囱耸立、厂房林立是卡尔塔尼塞的一大特点。
也许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在于其沿海的防御工程全部报废后,守军仍然可以借助其复杂的工厂厂房和地下的管道系统进行抵抗。然而这也使得在战争的洗礼之下整个卡尔塔尼塞变成了一座钢铁地狱。
目前卡尔塔尼塞的军事指挥所位于卡尔塔尼塞中央钢铁厂内。
卡尔塔尼塞中央钢铁厂。卡尔塔尼塞中央钢铁厂是叙拉古最大炼钢厂之一,隶属于卡尔德联邦最大钢铁制造商维尔德矿业和堪拉维金属贸易集团。卡尔塔尼塞中央钢铁厂犹如钢筋水泥铸成的“堡垒”,抗打击能力强。
据公开资料显示,卡尔塔尼塞中央钢铁厂地下部分非常完善。地下六层中,不但有各种普通拱卫钢铁厂地下建筑,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设施,包括医院、仓库、宿舍、弹药库、指挥中心甚至电影院和舞厅。更重要的是,地下部分面积广阔,各种连接通道加起来长达几十公里,各个区之间干脆用地铁通勤,部分通道甚至可以延伸到南太洋沿岸地区。另外,地下还有大量发电设备,只要燃料充足,可以保障整个钢铁厂的电力供应。钢铁厂地下设有专门的储藏间,储存的食物和水可以让守军坚守很久。除了储存的饮用水,还有专用的净水间,可以自制供人喝的淡水。叙拉古共和国方面表示,这里储备的物资可以坚持一年。一年或许夸张,但坚守半年怕是不成问题。这样坚固的设施,与其说是一座钢铁厂,不如说是一座坚固军事要塞。别说普通的常规战争了,就是遇到航空钻地弹乃至战术核武器的攻击,也无法彻底将其摧毁。
据一位参观过卡尔塔尼塞中央钢铁厂地下部分的南方共同体官员声称,现在卡尔塔尼塞中央钢铁厂的地下结构深度至少有二十五米,相当于九至十层楼。最深处达上百米,是全卡尔塔尼塞中央钢铁厂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在其余的地下通道的每个出入口处,都设有五道门来分割,用途分别是防火、防爆、防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以及防核辐射。各隧道除了连接各区域外,还有通往地面部分的明碉暗堡,对于面积广阔的钢铁厂来说,可以藏身的角落到处都是。一旦有敌军贸然进入这里,都会遭到来自不明方向的狙击手或火箭筒手的攻击。而且伏击者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被攻击一方难以还击。面对这样一个坚固的堡垒,敌军要想拿下绝非易事。
当然这座钢铁要塞的建成,也多亏了卡尔德联邦的投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