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周边还有更为重要的南都,南都有龙脉之相。
占据南都可以称帝,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南都。
南都方面已经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南王若是真的要成气候就要攻伐南都。
不然的话,南王连南都都拿不下何以能跟中央开战?
守城大将周起,大赵开国战神周云天传人。
但是如今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守城大将。
而且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祖上的事情。
但是他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出身,他在意的是眼前这局面。
南王这边已经集结了百万雄师,但是南京方面的大将李立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
手持铜锤,拥有千斤搏杀之力。
李家曾经和赵家联姻是少数逃过开国太祖清算的家族了。
李家多年来善良武将,能杀能打,能够指挥军事,但是脑子就是不太行。
也许是因为家族起源在楚地的关系吧。
李立功虽然功夫了得,能否像他先祖一样战无不胜,还有待商榷。
最怕的就是李立功亲自带人出击。结果到头来被人围杀的事情发生。
因为曾经就有发生过,李家祖上李处田好大喜功不听当时的兵马大元帅周云天主动追击叛军结果中了陷阱被围十余天死战不降最后还是靠周云天千里突袭才获救的。
那个时候被救的李处田不但一点也不感谢周云天,还说他来的太慢,他手底下的人都差不多要被战死了。
但是那场只关乎国运的大会战,双方都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兵马。
周云天不能为了一个不停命令的李处田延误战机。
结果没有想到造化弄人,周云天功高震主最后折戟边塞。
周起不想那些先祖之事,那些对自己来说实在是过于遥远。
虽然从小就听家里面的人说,但是如今自己也是一方守将。
更为重要的是保护这里的安居乐业的百姓,如今苏州绝大多数的人都北上逃难。
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如今自己也只能守城,希望李立功能够抵挡住南王入侵。
如今自己这边民兵加起来也不足3万人,毕竟愿意留下来的人没有多少。
周起还要训练这些兵士,希望中央那边能赶紧行动起来派兵增援,要不然的话就苏州城守不住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周起收到了一个自己不曾想过的消息。
“塞北王居然在这个时候叛乱造反!”
南王已经有百万雄师,塞北王镇守边疆防止匈奴和吐藩入侵常驻有八十万将士而且全部都是能打善战之军。
诸侯王中就他们两个的势力最大,居然分别在这个时候造反。
这也可想而知,南王虽然号称百万雄师但是中央掌控的军队何止百万。
南王还比不上中央,南王不是傻瓜如果想要造反的话,当然是拉着别人一起干。
可是南王和塞北王南辕北辙怎么可能会勾搭在一起?
但是如今情况就是如此,如此一来,情况就变得非常的糟糕。
这时候就要让中央决定到底是先是北上还是南下?
周起固然希望中央能够南下,但是这一切的决定权在于皇帝的手上。
多线作战大赵也不是没有过,但是那是大赵积极向外扩张的时代。
后来的皇帝都纷纷缩减军备,减少军士。毕竟大赵过渡到了太平盛世的年代。
以前多年征战,百姓也已经怨声载道。减少征战,缩减军备是和平时代不得不做的。
军队就是一个削金库,粮食、武器、铠甲每一件不都是要国库掏钱。要保持庞大军备就要向下多征税。
一旦到了和平年代,缩减军备就是重中之重。
现在中央能够调动的集团军一百八十万正好是两位造反王的兵力合。
中央能够控制一百八十万兵士已经实属不易,占据了国库的大头。
如果不爆发战乱的话,恐怕还要进一步的缩减军备。
但是现在是用兵时觉得兵少,这矛盾无法调解。
周起这时候看向北方不知道中央是做何决定的呢?
这时候中央朝堂之上,各位官员正在议论纷纷。
说什么的都有,但是他们都保持了共识,那就是必须要战。
这不是能不能求和的问题,如果连造反的王都没有办法讨伐的话宋家统治整个天下。
造反必须得要讨伐,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如果造反之人都无法讨伐的话,那说明这个国家的国运已经到了头。
但是现在大家的意见都无法统一,毕竟大臣他们面对的是首次的同时造反。
赵国还未曾发生过的事情,结果在他们这一代发生了。
文官像百鸟一样叽叽喳喳的争吵。
朝堂上面现在分为了三派,一是北上讨伐塞北王,二是南下讨伐南王,而三是折中两边开战。
但是这三个大阵营中又分裂数了无数的小阵营。
提供了不少的方法。
皇帝坐在大殿上,而傍边就是四皇子。
皇帝这时候对身边的四皇子说:“现在这局面你应当如何解决?”
四皇子陷入到了思索,他没有想到官员们会如此的争吵。
“弱主无法管自己的臣子,这些下面站着跪着往往是率先反噬君主的。你必须得要一句定乾坤。你以为主他们为辅。说说看你到底想如何?”
“塞北王麾下精兵强将,八十万大军都是能征善讨。塞北王距离更加接近京城,若是真要平反塞北王不得不讨。”
但是南王军士比不上塞北王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两线作战是不得不选择无奈之举。
同时造反也就注定了要两线作战。
不过必须得要与一方为主,南边除了中央以外,还有很多地方集团军。
最重要的是以南都为主的李立功的部队,四皇子决定派三十万大军去支援李立功。
剩下的全部压在塞北王这一边。
但是哪有什么万全之策,塞北王和南王同时造反稍不留意天下就要易主了。
不过天下大事放在一边,如今魔教教主齐天行已经抵达了天外天。
“剑留痕我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