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平等,这是天赋人权方面的说法;到了具体的能力高低上,则是“人生而不平等”。有的人文思敏捷,善于作文作歌;有的人强于逻辑,善于分析提炼。凡此种种,无论是在思维领域,或是实干门类,随着社会分工越发细化,在每个具体的门类中,给一个人的具体打分又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高低打分,驱策着人们走向不同的社会分工。但在走入社会之前,我们却又都要在学校里接受不进行分科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只有这些固定的科目,将天赋和努力更多地投入到这些特定的领域,在学校出人头地想来是不难的。

说起出人头地,这是容易赢得掌声与喝彩的瞬间。即便是淡泊名利,藐视竞夺的所谓高人隐者,在有人谈起自己,赞誉那种所谓的高风亮节时,这些隐者也一样会觉得脸上有光。这种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一旦我们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有了超乎常人的优势,并且得到了周围的承认,这种“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情是定然存在的。超然、卓然而至飘然,出人头地、鹤立鸡群在一方面为主角带来满足感和荣誉感的同时,也会带来孤独感和寂寞感,因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当自己环视无物的时候,居高临下的感觉同样会催生骄傲的情绪。这也是出人头地带来的负面情感,与积极性相伴相生,不可割裂。

再将话题转回到“学校里的出人头地”。在学校里超出常人,其形式较多地以“考试成绩”来体现。不同的科目有单科成绩,每一次考试有总成绩,这些指标便构成了学校最为通行的一套学力反映体系。然而,诚如方才所言,鹤立鸡群伴生的两种感情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在好成绩为学习者带来周围人的崇敬、老师和家长的夸奖之外,也定然会使学习者产生轻敌和骄傲的负面心理。因此,在每次考试过后,除了夸奖,老师还会对一些同学进行心理疏导,防止他们轻敌而落败。我在进入高中第一次考试后,同样也接受了这种疏导。

并且,由于场景特定到了学校,成绩出众带来的也就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周围人的嫉妒。一方面,由于学校终归是以特定的几门课(在“人生而平等”这一立场所面对的领域之广而言,学校那几门课算得是特别褊狭了)的成绩论高下,等于说是“在这几门课有优势的人就是在人人要读的学校里占尽优势”,导致在这些领域屈居劣势地位的人,心下总有些“不公平”的想法。比如一些艺术专长、体育专长的同学,他们进入高等教育必须走较旁人特殊的途径,此时就会有“凭什么知名大学非得按通识文化课招生”的不平心理。另一方面,既然处于高中生的年龄段,我们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也与这个年龄相配。换言之,高中生没有成年人的圆滑世故,没有官场上的套话辞令,没有觍颜求恳的绕弯说话。因此,我们表达的情绪是很露骨的,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把负面情感压抑在心里宣泄,而在表面上不露声色。有人出色,我们就会“恨不得取而代之”;就会嫉妒,就会“凭什么那不是我”。

从上面这层分析中,我大抵说了说我们在“出人头地”的现象在学校发生后,周围人可能出现的反应。一个鲜明的例子便是我进入高中之前,在国中友江中学的遭遇:那时我的成绩在班上已然算得出色。但在每一次成绩公布过后,我的周围总是充斥着嫉妒、忌恨和鄙夷。好在到了高中,人际关系有所缓和,加上我也在无数的摩擦中学会了一些圆滑,故而尽管我在高中依然保持着领衔年级的成绩,但这种纯是负面的氛围却也没有再出现过。不过,这种氛围不出现在我身边,却不代表没有其他人被孤立。我记得,与我同级不同班的,一位叫若叶青的女生,在我为她解开疑难之前,便是个受孤立和敌视的对象。这种现象不仅在我的年级存在,在其他年级、班级也同样会有这种现象,比如这样一封寄给相谈屋的匿名信,在信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年级的某个班上,有一位女同学被大家仇视和孤立。原因并不是她做了什么错事受到大家怪罪,而是因为她太优秀、能力太出色,而被其他所有人排挤。试想一下,当我们有问题时,互相问一问,这本是增进友谊、增广见闻的好事,但若是什么问题都由她一个人答,什么疑难都由她一个人解决,这种“完人”的存在,对其他人的能力无疑便是巨大的否认和讽刺了。“凭什么她什么都会”“凭什么老师只夸奖她”“凭什么我没有这种百问百答的本事”等等不平衡心理,就这样慢慢滋生并蔓延开来。然而,这个女生只在知识储备上渊博,情商上却非常低下,自己的调剂、缓释能力几乎为零,一旦被班里其他同学说了重话,便要一个人躲在洗手间哭上一场,但这反而加重了班里人对她的敌视,这种低于平均情商的个例行为也被视作“装可怜博同情”。但学校终究是一个唯成绩论的地方,在老师心目中,教出成绩好的学生是第一要务,情商培养无关紧要。因而,她越是这种极端的成绩高能、情商低能,越是得到两极分化的待遇:老师拼了命地鼓励夸奖撑腰打气,同学拼了命地挤眉弄眼树立防线。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算强,天壤之别的落差让她无所适从。好在这时,她听闻了解忧释难,万事屋一般的相谈屋,于是便通过匿名信的方式,请求我们来为她谋划一个出路。

“奈惠,这个人你应该能具体到人吧?”

“当然能,需要我告诉你具体的情报吗?”

“暂时不用,当前我更需要知道这样一个问题:她是怎么做到‘凡是问她的问题她都能回答’的?就说你眼里知识面很广的我吧,在现在如此庞大的知识面面前,所知也不过沧海一粟。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各种理工学科的知识,随便找个物理、计算机、电子这方面的问题,一问就倒。我们的高中虽然不会涉及那些前沿学科,但也算涵盖了知识的几大门类,要掌握这些门类里随时可能冷不丁杀出来的问题,这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也是有相当大的量啊。不妨我们现在就反思反思,若是这一年我们学到的东西,在开学时都已经会了的话,我们得在开学前读多少书的积累才能有这种地步啊,所以,我想问,这个同学这份有问必答的能力,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我也不知道啊,所有的同学谈起她,都会咬牙切齿地说,她很厉害。这还是一些态度好、肯为他赋评的人;若是感情激烈,积了太大成见的话,恐怕连话都不会和我们说。”

“这样吧,你来组织回信,我把几个关键点和你说一说,看看我梳理关键点的时候能不能帮我找到秘密的线索。”在奈惠答应后,我开启了话头:“根据我们解决若叶青事件的经验,首先,我们必须在立场上站在她一边,但又不能像老师那样一味地肯定。其次,既然她是因为‘知识储备极丰、社交能力极欠’而遭到排挤,那么我们给她的建议就应该是‘人为地为她均衡均衡’,比如,让她学会藏愚守拙,在一些明明知道的场合假装不会;再教她一些待人处事的套路,让她能有基本的应对酬答和同学与周边交流。嗯……我们要人为地去扭转她的现状,说明她这个现状我们认为‘不正常’。可是,应该有一些外部力量,它们应该先于我们发觉这种不正常啊,难道他们,也就是家长和老师,没有发现这种不正常的能力配比吗?”

虽说人的能力各有倾斜,但总归起伏范围不大,我们习惯把它称之为长处短处。但若是技能树点得畸高畸低,以至于都无法用长处短处来形容,这种异常就不该是只有她本人才注意到的了。负有教育、引导责任的老师、家长,在这种苗头出现时就该进行掐断。所以,我就在这里感觉到了异常。

“我很怀疑她过去的履历。在高中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我想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她在小时候,受的是封闭式的英才教育,也就是家族里的经济实力很好,于是采取将老师请到家里专门教授这一个孩子,学得好学得坏全由家里人说了算,而在这种针对性施策下,她被灌输进五湖四海的知识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到高中,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家改变了这种教育,把她送进了普通高中,于是她的软肋——缺乏交际就暴露出来。不过,你也知道这位写匿名信的人的家境,而我从她的笔迹就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个大家闺秀,而是落笔踌躇,频繁涂改,字越写越小的单纯的‘内秀女生’的模样。所以,这第一种可能并不算大,这里先把它排除了。”

“嗯,她的家里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

“这第二种可能,就需要一些验证了。我们这里有她交上来的进路调查表,可以拿出来查考查考。”

拿出这张表,我们便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她填写的数个未来志愿,没有一个和学习有关,在这张纸上,来自学生会的批注分明写着:似乎笃定了高中后进入社会的志向。但要说“进入社会的志向”却也不太合适,因为这些未来志愿写的都是理发师、个体店主、小吃摊一类的小本生意,似乎还能归纳出她“只想混一晚饭吃”的打算。在这个信息下,我的第二种推测可谓是坐实了。

“远超同龄人的实力,这一点除了天资,还必须要靠后天的努力。我虽然记忆力上有些优势,但若不是我在后天读了这么多书,我的阅读量也就是那么回事。同样的,既然她的记忆力也不错,但知识总得学了才知道,她哪来这么多可学的呢?自然是她的父母家长和过去的老师填给她的了。或许,她在过去的教育里,是被当做‘压力型榜样’而制造出来的。尽管和家里延请教师的贵族教育不同,但某些学校里的观念却是,需要这么一个榜样来激励其余人学习,而她就是被制造出的那个榜样。”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学风不盛,升学压力并不能普遍转化为催迫学习的动力的时候,这些学校的领导层们便会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在每个年级打造一个榜样:首先寻找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然后和家长取得沟通,接下来便是填鸭式的教育,老师轮番给她开小灶,甚至不收补课费反而倒贴她的交通饮食,目的就是在其他人群中树立起这样一个成绩永远位于年级第一,平日里将大部分时间投在学习,对其他娱乐活动了无兴趣的“好学生”形象。由于学校“唯成绩论”,加上对升高中的考试有益无害,目光短浅的家长兴许便会接受这个提案。

好学生的模特造出来了,摆到台前,赢得了掌声和目光,但她在接受的时候,又何尝不知,自己只是随时可以被另一番努力替换掉的“傀儡”呢?然而,她终究慑于学校和家里的压力,不敢表现出明显的抗争;但在进路调查表上,抗争的意思早已透了出来:这种小本生意、自力更生的愿望,绝不可能由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主动、彻底地宣示,必然是她的心头悬着太多的压迫,以至于她希望尽快独立,尽快自己生活。

“奈惠,或许你可以在给她的回信中加上一条……嗯,这么写好了,‘不要忘记,你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一个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