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赛中,出现了三位有争议的书家。井上桂园出身爱媛,是镇西派系的势力范围;浅见喜舟是千叶人、中平南谿是东京人,这个位置正好处于中部近畿派系和东边奥羽派系的交界处,有可能是两边各出一人。三个派系各自拿出这样一张名家作品,竟尔成了一起“异常事件”。

“这三个派系隐然做大,除了我们这些老一派的人物,其他地域算是核心圈的书道协会成员,几乎都被卷了进去。”菱湖鹤见老先生感叹道。他说,这次补选副会长已然能看出三派争阋的端倪,再过得几年,书道协会整个换届,他们这批老人集体退出现职,这三派人恐怕更要闹个天翻地覆。当前,三派便在积极向中立地带进军,像是镇西与近畿交界的四国、山阴山阳地区,近畿与奥羽越交界的东海、关东地区,出身这些地方的书道协会成员,例如千叶的寺内遥先生,都是他们明里暗里拉拢的对象。

不过,菱湖老先生却没有告诉我三个派系具体的领衔者是谁,并且用“甲乙丙”三个人来代称。我对这个代称有些疑问,故而向他提问,但他的回答却让我有些自愧:他见我没有主动联系他,以为是我在调查中已经萌生了去意,有可能是我在调查中发现了什么与我有利害关系的人,故而,他也没将更多的信息透露给我。

“嘉茂小姐,你与寺内遥所说的话有你的道理。你的确不适合出面,也缺乏解决协会里派系林立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希望,少知道一些也是好的。”

“那么菱湖老先生呢?”

“我当然是眼不见为净咯,过得几年,我们退下去后,他们才不会再来找我呢,嘿!”法国的蓬巴杜夫人曾说:我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现今这句话被演绎成了不负责任的辞世句的代表,甚至衍生出了“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版本。现在,菱湖鹤见老先生的发言便很有这种事了拂衣去的想法。

比起菱湖鹤见老先生,我虽然与书道大赛的距离更远,但却不能这样抛下不管。我的后辈,书道社社长中浜尚美出身于书道世家,他们家立下了“那个年纪的家里人必须在书道大赛拿下一个名次”的规矩,这从我听到她催督自己书道造诣甚低的弟弟的便能看出。因为这次派系林立引发的事件,中浜尚美参与了上届书道大赛却没有得到名次,这一届她依然还得参加。如果派系林立的局面持续下去,书道大赛极有可能依然受到影响。她和她的弟弟或许还要在许多届书道大赛中遇到不公平的现象。于是,就算菱湖鹤见老先生不甚关心,我也暗自对自己交代:总归要让中浜同学能够完整地参与到书道大赛中去,决不能因为外因而否定了她的努力。

对于这个问题我该怎样去下手呢?说起来,吉森先生住在长野县,虽说地区上算作甲信地区,但也同样属于交界地区的“东海”范围之内。他曾经说过,有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对他强势地提出要求,要他在决赛时为自己的一个关系户打开方便之门。那时,他被这个匿名人物邀去了一场鸿门宴,在座的人都有他不敢抗拒的身份。现在想来,能够请动这么多人设下鸿门宴,这位请客人的能量也是相当巨大的了。还有若干同样是书道协会有名头的人同席却逊于末座,可见这位请客人在书道协会也有相当的分量。他应该是三派的魁首之一吧?如果不是这样的身份,哪里能在协会内本就三派分立的背景下再拉出这么多人摆出个鸿门宴?

基于这个推测,我便有了个方向:向吉森先生提出要求的是三位派系领袖之一,他有一个利益关系人参加那一年的书道大赛。这位领袖亲自出面,可以认为“相关人和他就有直接关系”。若是层层转托的疏远关系,他大可以只让最直接的受益者去摆下宴请吉森先生的饭局,他没必要坐在主位,不露面或是只走个过场才是最正常的。他既然是派系领袖,在书道协会中也有种种附庸、下手、随扈、拥趸,若是直接受益人与这位领袖隔的关系太过疏远,领袖吩咐一名得力的下手去办理便也足够。基于这两重考虑,我便足以确定这位领袖有一位直接关系的受益人。

接下来,这位领袖在长野县、吉森先生生活的城市为他摆下了一桌不那么好吃的筵席。这也足以作为推断的线索。书道协会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也全是因为“卖这位领袖一个面子”或是“听从他的安排”才会去往长野。尽管我们的城际交通非常便捷,但空间距离到底摆在那里。吉森先生去吃的是晚餐,晚饭后,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还要返回各地,那么空间距离就被限制在了长野县周边。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可以排除这位派系领袖是镇西派系的可能——他旗下的人物多出自南海、西海、防长备艺地区,从那边召集人手赶到长野,在八九点钟结束晚餐后再分头返回,第二天还得继续工作,这种组织能力并不是目前还不是书道协会头面人物的身份能做到的。

近畿和奥羽,这两边倒是都有可能在短时间里到长野县打个来回。这两位头面人物,菱湖先生不肯见示,寺内先生又不了解他们的家境,吉森先生收到的名片在事后全都失效无法联系,更加说明他们在当时几乎都戴着一层假面。不过,就像是唐土的“十里不同音”一样,以地域为差别聚集的集团,有些事情是难以掩盖他们的出身的。除了我方才说的,语音中的“方言”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痕迹。例如共同讨论的话题焦点、喜欢的菜式、衣着的式样、姓氏的归属等等。由于一旦确定这位派系领袖,我很快便能以“他有一个参加了上届书道大赛的直系亲属”的结果去向菱湖老先生索讨进一步的情报,故而我向吉森先生又一次取得了联系,向他询问,当日那些“他一个都不敢得罪”的人,有些什么特征。

“他们的方言您能分辨出所属地域吗?”“不能。”

“他们的话题都在聊些什么呢?”“那餐饭我也是食不甘味啊,别人说什么,我全是唯唯诺诺地接着,现在也全都不记得了。”

“他们的名片,您还保留着吗?”“发现那些联系方式没用之后,名片我也全扔了。”

“那么,您还记得他们的穿着吗?”“都是清一色西装革履。”

“菜式呢?”“也不记得了。”

……我着实觉得有些可笑。我方才在脑海里想到了许多,能够辨别对方集团出自哪个地域的痕迹。但将这些痕迹一项项问起吉森先生,他却半点也回想不起。我又想到了我那位损友宇野奈惠,她若是在饭桌上吃到了什么好饭好菜,就算是隔了一年,她也能够完全复述出这道菜的色香味来。会不会是吉森先生“要什么对价物品来做交易”的毛病又发作了呢?我在电话这边甚至半好笑地试探,看他是不是又指望我再送上些什么对价的物品,然而他却慌忙否认道:“嘉茂小姐调查这批人的真面目也是我非常想知道的,您问什么,我立马就告诉您,这时候我哪敢对您有什么隐瞒呢!”

“那么,吉森先生能够记起那个饭局上的什么细节?”

“我记得的啊……饭局是在我所在的城市的一家中高档酒楼设下的,地址是如此这般;我先是被那位向我套近乎的人约出来,在附近的茶楼喝了下午茶,然后就被他引到附近见了那些人,然后一起吃了那餐晚饭。”

“引见啊……您记得您会见的总人数,以及到了饭桌上的人数吗?”

“约数大概是包括我在内十五六个,在一个大包厢里用餐,但具体是多少人我已经忘记了。”

“十五六人啊……我记得您说过,您当时坐在头面人物的右手边,那是第一客席。在书道协会里开会时坐在你前面的一些人,这时都坐在你的下手。是这样的吗?”

“是啊。”

“十五六个人也不都是书道协会的会员。你还说有些人递上了名片,那这些人就是书道协会外的人,今晚当真是和你初次见面了。晚饭有没有饮酒?”

“没有。我银行职员的职业不能饮酒,我每次饭局上都会特别推掉,那次没有推脱这一节的记忆,就应该是没有饮酒了。”

“有道理,有道理。我似乎明白了。”在电话这头,我若有所思地得到了结论。“当日邀请您的,是奥羽地方的人。”

由于没有告诉吉森先生我所调查的结论,所以我也没有把“奥羽派系”这个词说出来。当日的饭局上,主客虽然是吉森先生,但这位派系首领显然还有一拨客人——如果是带着随从摆一桌向“一个人”施压的筵席,我相信,任何一个首领都不会召集十四五人来炫耀自己的号召力,七八人已然足矣。再加上,“递名片”在我们的社交礼节中,是确信了“彼此间是第一次结识”之后才会做出的行动,否则便有“自认之前的交游有若萍水”之嫌。故而,这一群坐在吉森先生对面的人,同样是一群生客,是这位书道协会的派系领袖以“另一重身份”接待的人。

将两席合为一席,是饭局常有的策略。但右手一边是主客,这个摆位却是不变的。从他书道协会派系领袖的身份看,这样的摆位似乎显得突兀;但若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其实他与那些并非书道协会的人更为亲密,这样的摆位便顺理成章:他带着一群人在长野宴请他书道协会的朋友,其中吉森先生因正有事相求,被交代安排在了首席,并受到在座所有人的捧抬和一力奉承。

至于确认他们何以来自奥羽地方而非近畿,则是缘于吉森先生难得记住的几个细节:首先,吉森先生被一个身在长野附近、对这一带比较熟的人带去喝下午茶。这个行动的解释应当是“派系首领本计划下午便与吉森先生见面,但情况突变,在下午还没有凑齐需要的人众,于是先让一个人稳住吉森先生。”否则,外地人约本地人,犯不着在晚饭前先约一次下午茶。至于为何“在有头面人物号召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按时凑齐”,便需要以“交通突然的拥挤”来解释。分析从长野到近畿和奥羽越地区的路径可以发现:从奥羽来到长野,可以走新潟、沿上越线南下;可以溯千曲川,经十日町到达;可以取道关东,走前桥线;可以走诹访市,顺信州道北旅。但从近畿前往长野,却只有两条道路可选:一路是北线,从福井、金泽入北陆道,沿糸鱼川进入上越;一路是南线,由名古屋转入诹访。由于雄伟的飞騨山脉阻隔了西侧进入长野的选择,故而“交通拥挤,差了几个人”的可能,更应出自拥有多种路线选择的奥羽方向。

至于决定性的证据,则是“没有饮酒”这个细节。在“书道协会没有一个长野本地人”的情况下,来自外地的成员终归要回到自己的住址。长野所在的位置在长野县的东北部,约是过去松代城的位置。离奥羽方向的新潟很近,去往近畿则需要跨越本就东西横亘的安云、筑摩、伊那地区。奥羽派系方向,属于新潟的人员,便有可能倾向选择自驾车前来,而近畿方向的最短路程,都超出了自驾车可以接受的距离。饮酒后乘电车只会有些道德和公序良俗的反感,但酒后驾车是法律都明文禁止的。故而,就算是同时宴请两方,书道协会这位头面人物也没有提出饮酒,也就是交通距离的反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