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句的探讨,我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个旁观者,吾亡汝忘的找的病句确实是,但是就纠正点而言,有个别出错,这个我在吾亡汝忘的两篇书评底下都有说到,这里我只是说一下该不该有病句。
首先作作家而言,深厚的文学功底必不可少,当然像是我这样的摸鱼垃圾作家以作品的内容来打动别人也是可以的(尽管内容也不好)。其次就是作品了。我认为作品不应该出现病句,至少不应该出现低级病句。
当然,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特别是日常对话出现病句无伤大雅,但在一些考验文笔例如描写的地方出现病句真的就是作者的毛病了。我看见也有人说没必要太在意,那我这里就回到我这篇书评的标题。
一个一个反驳。
语法是舶来品。舶来品是什么意思请那位自行百度,中国那么多年的汉语语法说是舶来品就是舶来品就我而言这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因为我这是电脑,所以@不了)。既然语法一直延续至今,那我们按照老祖宗的来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并且现在也没有那种文学革命。汉语语法作为中国人创作的根本,随意篡改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民族精华的一种否定。中国语法是从外面“引进”这种说法真的让我心痛。
鲁迅的那篇文章。“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首先,在评论这句话时,原作者没有用到历史观,即时空观念。鲁迅先生的那个年代,中国人还在探索新创作方式,首先这句话在那个年代是否是病句应该用那个年代的创作方式来评论而不是用现代语言泛泛而谈。至于这句话是否违反当时的语法,我在这里不予回答(因为我也不知道。)
“语言是用来沟通表达的,病句,在读与写双方中理解统一的情况下,使用病句没有问题。比如说,某地的人习惯在“的”字前断句,那么在以下这个句子“两个学校的老师都来了”,对于此地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病句。”
这里我直接引用原文。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我对他真的是无话可说。用日常的“习惯”来评论文学的“书面”,有多愚蠢我就不说了。这么说可能会打击到原书评者,但在我看到这句话时也很愤怒,希望你能理解。既然“书面”会产生歧义,那么修改掉就是作者的职责。
确实在平常创作中作者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病句,这时候就需要读者来指正了。所以面对读者的指正,压制不满的情绪,虚心接受其中正确的才是作家应有的大度。
发表之后我又看了一下我的书评,几处标点使用错误,几处删除时删除多了。部分语言可以结合口语理解。
“根本”修改成“基本”
问题是我真的不觉得那些地方有问题
而且,都过去多久了,还有人在纠结这些问题吗………
@四十三间:确实在看书过程中纠结这些问题角度刁钻,但是这也侧面证明了他在很认真的看你的书
@A浪子 我只看出来他只看了前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