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闲时(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干。)一不小心翻到这本书的,因为吸引人的封面(话说为什么自称词人还要用李白当封面啊喂)来到这里。本以为是一步穿越到古代,然后凭着各种才华吟诗作赋,赚钱养家,广纳后宫的YY文(具体参考《极品家丁》)。但是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甚至是大相径庭。
这TM是让我回忆起背诵全文的恐惧啊!(好吧,虽然还在上学。)
然而,三章看罢之后,感慨良多。
毫无疑问,作者是个极有文化底蕴的人(虽然他自称小学水平。)。几首生僻的宋词被翻找出来,将其味儿,其韵,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我也是一知半解),中间还夹杂着自己的见解。不仅如此,赏一词,作一词,平仄押韵,尽在其中。虽然我并非学者,对宋词的印象主要停留在南唐后主、李清照、温庭筠等婉约大家之中。而且只图其表,不解其味。但我居然能够看下去,并且越看越起劲!这不得不归功于作者深厚的热爱和研究。
那么聊聊这本书以外的吧。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部非常有名的书,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那本书同样是以诙谐生动,白话的形式更是倍感平易近人。因为小学的时候无意间在我舅舅那翻阅到,然后从此就迷上了历史。
然后现在,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诗词。
在吾等尚在升学压力的漫漫苦海奋斗的学生眼里,古代文言诗词歌赋简直就是噩梦。原因中国人都知道——要背,而且多半是死记硬背。所以,在我们眼里,古诗文不讲道理,没有逻辑(我们语文老师说的,具体参考《逍遥游》《游褒禅山记》)。但这还不是关键,毕竟这样仅仅是多了几篇鲁迅而已(鲁迅爷爷原谅我对不起你),晦涩的文字和语言是我们划破时空和古代大家们交流的最大阻碍。古今异义、通假字(说白了就是错别字)、特殊句式……一个又一个的考点成为了应试教育下青年与古代文学的鸿沟。
但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言的魅力。
【但下一句"枕边唤起"这,场面很美啊,古代人难道都带着枕头旅行吗?风餐露宿……古人诚不欺我,果然行囊里背的都是枕头啊。啧,别打脸,让我在自己的境界中遨游一会儿。】
如上所见,诙谐的文字用语言艺术唤醒了文言最原本的初衷。不是应考,不是死背,而是让我们去了解,去体会古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才是文言文应有的一份厚重。
现在流行一种文化,叫民国文化。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了解。直到现在,我们才惊恐的发现,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断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是多么的稀缺。民国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是却是中国的文学真正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而古代,诗词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为了提高祖国的文化软实力】。
这是作者玩笑般地在第三章说的话,然而却触动了许久没有去摸厚重文学的我(说穿了就是被各种YY小说、轻小说荼毒至深。)。日益浮躁的时代里,人们往往通过快餐文学来缓解压力,而把中国最精华的部分扔在了角落。整天叫嚷着外国多么好,将自己的文化丢掉。殊不知,他们却视自己的文化如稀世珍宝。然而我们呢?
台湾近几年课改沸沸扬扬,叫嚣着要去中国化,说是古代唐宋八大家不如他们的现代散文。余光中、龙应台纷纷反对。其中余老说了这样一句话(好像是这样):“当下台湾人的散文越写越聪明,越写越繁复,真的比得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吗?现在大陆港澳新加坡的华人都越来越重视古代文化,我们反而不进则退,这样真的好吗?”
我觉得他说得对。
作为一个有着自己民族的人,那就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这本书,是一部寻根之旅。它让你重新回味古代的悲欢离合,浪子风流。它让你重拾诗词歌赋起转承合的独特魅力。它让你重新喜欢上诗词,重新爱上吟诗,甚至是作对。
当然,我不反对它是需要一部静下心来才能读的佳作。但是,我同样认为它是一部价值上能够超越这个网站其它所谓花里胡哨“人气作品”的大作。
于是乎,静下心来,读一读,相信开卷有益,必有所获。
有感而发,评论拙笔一篇,不喜勿喷。
文:莫葬花
同感,同感
厉害厉害,虽然没看懂[em:sfgirl:008]
6666
李白被称之为词曲之祖,这大概是为何作者拿他来当封面吧(虽然历史学者都不认同)
李白被称之为词曲之祖,这大概是为何作者拿他来当封面吧(虽然历史学者都不认同)
能写出这样的评论也是厉害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