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末日
标题:不存于世之人——走在成长路上的孤独巫女
评论总结:这是一部有着较高阅读门槛,叙事节奏偏慢的小众变身作品
适读作者范围:想写小众文的作者、想写出意境的作者、闲得没事找书评看的作者
字数:2409
阅读时间:4分钟
少年渴望着自由。
渴望着无拘无束。
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由自在的世外之人,在这世间漂游,就像风儿一样。
最终,他的愿望实现了。
他溺死在了湖里,告别了这个世界,转身到一名异世界的巫女身上。在空想森林中自由自在了千年之久。
“这不是你的命格。”总有这样一个声音在她的耳边回荡着,指引着她离开这座空想森林,指引她走上命运的轨道。于是她最终选择了离开空想森林,开始了他在异世界的旅途。
《空想圣典》的故事,也随着这名少女踏出空想森林,正式拉开了帷幕。
与SF平台上的诸多轻小说不同,就如作者所言,这部作品的风格要更偏向于传统文学。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导致了这部作品对读者设下的阅读门槛相较于一般的轻小说而言要高出不少,显得更为高冷尊贵。
作者在撰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叙事手法方面,比起“展示”手法更多的使用的是“讲述”手法。这也导致了故事画面感的相对匮乏。但从另一面来说,也使得这部作品的意境表达要更为有力。不是采用文字构筑连贯的画面这种手段,而是用一些间断的画面片段来构成这样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附:为了便于理解和阅读,关于两种叙事手法在此略提一下。用较为理解的举例法来说明。讲述——A杀了B。 展示——巴拉巴拉巴拉(把A怎么杀死B的全过程写出来,包括A和B之间的对话和心理变化等等),差不多就是这样一种差别。]
也正是因为采用了这样一种牺牲画面感,表达意境的叙事方式,作者才得以营造出巫女林榛的纯洁无污,展现出她的超然。若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是为了塑造出林榛超脱世俗的印象和意境,这种表达方式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对于故事中的林榛来说,这种超脱于世俗的感觉,是她所一直渴望并追求的事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在死后,她的愿望的确得到了实现,而且长达三千年之久。
然而,这并不是永恒。
“这不是你的命格”这句话,就像是林榛的内心深处对自身所追求的自由进行否定一般,最终一步步引着她踏入了尘世。
最初离开空想森林的时候,她第一个遇到的是游猎人冯顿,这个时候,她对人对事的态度很冷静淡漠。因为在空想森林中度过了三千年之久,这让她对尘世间的一切有着一种本能的漠视。这也使得心智年龄只有十八岁的林榛面对着外表比她要大上许多岁的冯顿时,她一点也不怯懦。
这时候的她,还在尘世之外。
可是随着遭遇圣女,开始作为护卫旅行,林榛在庞贝村里头预见了一位因战争丧偶的老妇人。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这个新的世界,并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一点点的怜悯与同情。
即便在进入了汉考城后,林榛还在向自己强调着“她可以对世人怜悯,但绝不能同情。”即便是这样对自己强调了,但她还是做出了同情世人的行为。
她知道了当大魔导士“白银圣手”的死会引发战争的时候,她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份返回火灾现场想要去救大魔导士。从这个时候起,她已经开始同情世人了。因为战争会造成大量的死亡。就如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林榛太善良了。她终究没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立场,踏入了尘世。
在这场火灾之后,林榛本可以离开汉考城走人,去其他的地方。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她去了游猎人冯顿可能存在的佣兵公会,并在那里找到了冯顿。
如果这样一个行为还不足以证明林榛开始步入尘世的话,那么下面还有着其他证据。
当冯顿接受了曾今的第一佣兵发出的决斗后,林榛竟然会因为关心冯顿的安危,而前去会场找他。甚至在后面本来已经丧女的冯顿还认她当了“女儿”,林榛也没有表现出过分的反抗,只是无所谓地接受了这个设定。
所以基本可以判定,林榛她已经不再是超脱世俗之外的那个巫女了,她开始步入尘世了。从她急着赶去冯顿的决斗可以看出,她对冯顿或许不仅仅是一种暂时的依靠,而开始出现一些依赖的倾向了。显然,她已经沉入了世间。
结合林榛她常常听到的那句“这不是你的命格”这句话,以及林榛常常自我意识到她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人的矛盾,现在可以推断出如下的结论。
或许,“这不是你的命格”是林榛对自己说的,是对她自身那种“渴望无拘无束”想法的一种否定。
那种渴望自由无束的想法,终究只是她少年时期的想法。随着大魔导士将一个暂时还不知道用途的礼物交给她,或许可以得出“她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自身的使命”这一结论。但是林榛自己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仍旧还在认为,自己是不属于这个世间的存在。这便是属于她的孤独。而这一想法,或许会随着她今后的旅行,而继续发生变化,进行成长。
变身文学的一大主要看点,是描述主人公变身之后社会关系的变化、心理意识上的变化,即主人公在心理性别与身体性别相异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成长变化。对于故事中的林榛而言,她也开始从少年时所渴望的无拘无束的自由,逐渐发生变化。在未来的某一刻,她或许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不再避世,转而选择接受自己的使命,与少年时期的态度截然相反。因为故事现有的内容有限,现在在此做出的推断和分析还无法得到一一证明。不过根据笔者的解读和猜测,作者他或许就是想要表达这样一个道理吧——人终究避不开世间,不可能绝对地自由,总会有所担当和束缚。
少年林榛他渴望着自由,在变身成巫女后,在空想森林中居住了三千年的她终究还是发现了自己的追求有些不对劲。所以她才要响应心中那个声音,要去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去寻找自己的真正命格。而在她这么做的时候,自然地也就开始与“自由”被盗而驰了。
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是许多少年在读书时都有过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终究不现实。就如本书的书名《空想圣典》一样,那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一种追求罢了。
是梦总会醒来,而巫女林榛或许也将不再超然。
总评:
对于以变身文为食的读者们来说,笔者认为这部作品会是一部不错的选择。因此适合静得下心的读者、不喜欢快餐文化的读者、对变百有着特别喜爱的读者来阅读。故事的叙事节奏偏慢,这或许是作者过于追求文字的精致所导致的结果。另外,因为与主流的快餐潮流背道而驰的缘故,也导致了这部作品的小众以及对读者的高门槛。但这样或许也就如作者所愿,能够拥有一批欣赏能力足够高的读者陪伴左右,而非鱼龙混杂,也是一种属于作者的特别荣誉及享受吧。
[em:sfgirl:002]很高的赞誉呢,感谢轻殿大大的书评~
顶,主人公追求的自由终归是“空想”的,作为一个心智仍是个青年的人来说,他依旧无法脱离尘世,只能空想,而“圣典”是什么意思?还等作者后期的切题工作[em:sfgirl: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