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这或许是法律世界里最苍白无力的自我安慰。
在文章中林清雅之口,用最冰冷残酷的拳头,砸碎了这句冠冕堂皇的谎言,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问:迟到的正义,也配叫正义吗?
答案是否定的。迟到的正义,不配称之为正义。
这章中最可笑的是
系统性的“程序正义”在面对特权与罪恶时,展现出的惊人的无力和虚伪。警局局长口中的“法律自有判决”、“顾全大局”,在受害者家属的绝望和全城民众的愤怒面前,显得如此空洞和讽刺。
对于那个被活埋的孩子王光而言,对于他破碎的家庭而言,一个“可能”会在未来某天到来的、经过漫长扯皮和妥协的“正义”,毫无意义。
亡者尸骨已寒,生者痛彻心扉,时间每流逝一秒,都是对受害者及其亲属情感的凌迟。 这种拖延,本身就是对正义本质的背叛。
林清雅的怒吼道出了真相:“那不叫正义,那只配叫一个最卑微的清白!”——一个在悲剧无法挽回后,才勉强施舍的、用于粉饰太平的“清白”,是对正义最大的侮辱。
作者通过林清雅这个角色,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规则的“绝对执法者”。她的“虚化”能力让她能无视一切物理和权力的壁垒,她的直播审判则将罪恶直接暴露于阳光之下。这种行为固然极端,却精准地击中了公众对于司法系统“欺软怕硬”、“迟延不公”的深层失望与愤怒。当正常的渠道无法提供即时的保护与公正时,这种“以身入局,胜天半子”的义警形象,便成为了公众情绪最极致的代偿。她的暴力,是对系统性失灵的一种以暴制暴的回应;她的“当场执行”,是对“迟到的正义”最彻底的否定。
这时候聪明的读者们可能会想到一个关于哲学的诘问:
正义是否拥有“保质期”?
从功利主义角度看,迟到的正义无法挽回已造成的痛苦,其带来的正面效用大打折扣。
但是从道德绝对主义看,正义的实现必须具有时效性,否则其“正当性”便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衰减,最终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符号。当正义需要“顾全大局”而妥协,需要等待“法定年龄”而延后,它就已经失去了惩恶扬善、抚慰伤痛的初心,变成了维护系统自身运转的冰冷工具。
帅气的林清雅撕开了“迟到的正义”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其内里“无能为力”甚至“纵容罪恶”的残酷真相。
真正的正义,从来都是即时的、有力的、且不畏强权的。或许任何需要受害者用无限期的痛苦去等待的“正义”,从它迟到的这一刻起,就已经死了。
正如著名说话家鲁迅曾说过(?)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正义的延迟就是正义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