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作者
您好!
很冒昧我在仅看完了第三卷的情况下就写了这些话,按理来讲评价一本书应该是读完之后的情况下评价,但我读完第三卷之后实在是意难平,所以来信。在我读完后,一定会再次来信。
我其实很难描述我现在的感受,因为普世价值上的“悲剧”其实我看的也不少,也不乏一些闻名遐迩的所谓“虐作”,但与我读这一本后的感觉完全不同。也可能是我日轻看得少的原因(苦笑),总之,您给我带来了与其他作品完全不同的悲喜剧体验。
一开始点开这本书时我以为是很普通的那种变嫁日常恋爱小说,毕竟文风,标题和简介都十分的有噱头,看起来也很套路化,(您本人也吐槽过是为了醋包饺子)其中也不乏卖肉情节,但是我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我错了,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日常恋爱小说。
老实说,我对于这封信的结构完全是毫无头绪,按照以往我读其他小说的常理,我应该列一些本作的优点和缺点,改进和不足,以及分析书中的角色,但老实说,在我读完第三卷后的当下,我却不是那么机械地去讲这些东西,我想说的是另一种方面——您对于“爱”的刻画。
什么是爱呢?斯滕伯格曾经提出过一个爱的三元论:亲密,激情和承诺。我们抛开作者写了很多的激情不谈(大雾),单看奏与凪音的“亲密”与“承诺”部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奏与凪音亲密吗?必是亲密的。但这亲密的来源,最开始是源自一种被扭曲的,病态的凪音对奏的单方面利用关系,他们的亲密是后天的,刻意的,也是必然的。从这一点来看,凪音因此对奏一直抱有负罪感,是十分合理且应该的事情。但这份扭曲的,病态的亲密感其实从凪音与奏的小时候,奏第一次识破凪音的扮演之后,在事实上其实就已经消失了。但之后凪音一直觉得自己对于奏的这份亲密感是扭曲的,病态的,进而加倍的补偿于他,其实我觉得也是一种试图将这些“坏掉的亲密感”转换为自己对奏的“主动的亲密感”。而我们反过来看,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由于他糟糕的幼年家庭环境,导致他对于“亲密感”一直是欠缺的,而凪音这份“补偿的,加倍的亲密感”又恰好填补上了他心里缺少的一块。而我们如果整体来看,其实这两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自罪心理,他们一个因为自己对另一方目的不纯而产生了负罪感,另一个因为自己幼年家庭的环境+凪音对自己的无偿陪伴也有了强烈的负罪感,所以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各种描写看到,这两位经常互相道歉,都觉得是自己的错之类的……不得不说真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笑)
而我们再看“承诺”。其实仔细阅读的话就会发现,奏和凪音在文中给予对方的承诺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二人的承诺又有本质的区别:凪音对奏的大部分承诺,都是为了加深她最终计划的力度,所以她自身是清楚自己大概率是完不成这些承诺的,而奏对凪音的承诺却不一样,他对凪音的承诺是出于“想要让自己能够对得起凪音对自己的好”这种动机,所以他对于承诺的达成与否是十分看重的,包括文中多次对于保护凪音的承诺,以及与凪音一同生活时的承诺,都是他为了努力追上凪音对他的陪伴而觉得必须达成的条件。这又是一个非常细腻的对照组,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不禁黯然神伤。
您这种对于爱的深度描写和刻画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轻松地代入双方中的每一位而没有违和感,他们对彼此都是同等的好,不管凪音最终的目的与手段是什么,这份感情,这份爱情是绝对的真实的,令人感动的,我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第三卷)有很多次控制不住我的情绪,黯然落泪。
而您对于情感的刻画不仅在此,还有另一个大杀器:对整段情绪流的精准把控。情绪流这个概念是文学作品中很重要的部分,在这种强烈歌颂情感的作品中,故事的逻辑甚至都可以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在于对情绪流的把控。而您对于整段情绪流的把控是令我深深敬佩的,其实如果但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来讲,本作的逻辑谈不上是牢不可破,您自己也在卷末指出了很多逻辑问题,但是我希望您可以不要为了逻辑的严密而疏忽了对于情感的把控,那样才是真的舍本逐末。死火海jo的观众不少吧?他们的逻辑就那么严密吗?观众是来看这个的吗?观众想看的是承太郎的欧拉欧拉,想看的是路飞帅气的台词。而您笔下的这个故事对于情绪流的调动,包括一些或小或大的叙诡,一些行文上的对应关系,总能让我读到之后鼻子一酸,落下泪来——我和故事里的女孩儿一起笑过,和故事里的男孩儿一起哭过,透过您笔下的小小窗口,他们的感情在我心里竟是那样的难以割舍。
接下来我要说对于配角与世界观的塑造。文中的配角众多,但几乎没有工具人,仔细想想,每个配角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凪音的父母家人,真奈,雪乃,爱丽丝,迦楼罗……您对他们的刻画有血有肉,迦楼罗之死,凪音葬礼的时候它们的塑造更是让我落下泪来,虽说您说自己是新人,但笔力相当了得,令我敬佩。
而对于世界观的塑造我其实颇有微词。看得出来您对于本作的世界观塑造是宏大的,详尽的,也肯定是花了心思下了功夫的,但……怎么说呢,其实我觉得您的笔力比起写这些,对于情绪流的塑造会更加优秀,其中对于世界观塑造的篇幅我觉得有点过多,而且有时候它们就恰好卡在了两段情绪流之间,这其实是相当糟糕的体验——我的情绪刚被调动起来,突然插入一段背景描写,切视角或者世界观描写,这其实让我多次有想跳页观看的冲动。我在此仅代表我个人,希望作者能够多发挥自己对情绪流的调动特长,希望能帮到您(笑)
写到这里,我的心里还是没有平静下来,即使分析了这么多有的没的,我的内心还是为第三卷的结尾难受(凪音让奏杀了自己的时候我心真碎完了),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心如刀割”,被谎言包裹的少女遇到了看破谎言的少年,而这段感情却注定走不到结尾,甚至是由其中一人不得不亲手葬送,我的心和凪音一起碎了,又陪着奏再碎了一遍,我的心已经粉末性碎裂,拼不回去力(悲)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本作的悲剧描写——我认为本作是一篇优秀的悲喜剧。其实本作的内核,从故事逻辑上讲就充满了悲剧色彩,凪音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去,世界想要和平凪音一定要死去,凪音对奏的爱意无法言说,等等等等桥段让本作的悲剧色彩十分浓重,只不过作者用日常恋爱桥段在前期把这些悲剧包裹了起来,等到我彻底理解了外面的糖之后,再用里面的苦味将我惊醒……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而毁灭的工作却要由一开始就知道此事的美好本身来做,甚至是亲自策划……我只能说,我对于悲剧本身并没有什么恶意,而本作的悲剧桥段确确实实地升华了主旨——对爱本身的歌颂。我相信您一定十分相信爱的力量,才会如此卖力地歌颂它,而我也同样期待着在后续桥段中,奏能够用爱的力量再次找回他的女孩儿——毕竟,爱的力量可是无限的。
嘛,不管怎么说,看样子我现在需要自己独自舔舐伤口一会了,您这功力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缓过来。不过我希望,您能和约定的一样,给凪音和奏一个好结局,能让他们度过余生,白头偕老……千万不要学某同样写变嫁的银娘老师口牙(苦笑)
最后,这本书我一定会珍藏在书架上的,能让我珍藏的书目不多,而我一旦选择珍藏,我就一定会看完并全力支持的,我希望我这篇微不足道,毫无逻辑的碎碎念能稍微鼓励您,让后续的创作更加精彩吧。
您忠实的读者
叶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