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在几个月前就看过了这篇小说,觉得可读性不坏,在菠萝包属于佳作。今天发现这篇小说得了征文比赛的金奖,可说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对作者表示祝贺的同时,却也不能不发出叹息。
何以发出如此不合时宜的叹息呢?
原因有二:一是不满于作者思想的不能更进一步,二是不满于评论者的不能更进一步。
因此这个评论立意在从反面批评这本书的思想,兼涉面包君的评论,请读者多加留意,看看从正面评论与从反面评论有哪些不同。若有失当错误之处,欢迎指出匡正。
加缪式存在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联系
加缪告诉我们,世界本来没有意义,人类所做的一切自然也没有意义,因为整个宇宙必然走向灭亡,最后一切都等于零,一切都没有意义。可是人类偏要为了各种各样自我或社会赋予的意义活着,偏要一代一代有声有色的生活着,与广漠而静默的宇宙形成鲜明对比,所以,人类的存在是荒诞的。
既然一切是荒诞无意义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自我放弃生命呢?
不应该,因为我们不能向这无理无情的宇宙屈服,我们要反抗它。
到底怎么反抗呢?加缪不曾提出方法,甚至未曾提出反抗荒诞的有力理由,因为他本是凭借个人的性灵和经验,是当下直觉,当下判断的。因此,道心远不及加缪坚固的信仰者,在虚无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与社会悲观氛围的浸染下,根本缺少向上的动力,也不知怎么走,兜兜转转,终于只好向下陷入悲观主义。
悲观主义认为人生根本没有幸福,只有痛苦,所谓幸福,根本因为减轻了痛苦,能减轻一分痛苦,便算多了一分幸福。
加缪式存在主义和悲观主义在实践之荒诞
我们姑且顺着他们的思路来想,如果我们用宇宙必然灭亡这个未经证明的大前提衡量一切,那么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当然这里又有个被跳过的大前提,存在等于有意义,不存在等于无意义,这是个被忽略的大问题,在存在主义中似乎认为是不证自明的问题了,这且不论。
我们现已得到一切无意义的结论,那么依据理性考虑,我们本应什么都不做,既不避免痛苦,又不追求幸福。可是,不幸得很,人偏喜欢娱乐自己,偏喜欢享受,所谓减少一分痛苦是不够的,还要多更多的欢乐与刺激,于是虚无主义世界观只更多保留了人性的消极面与动物性,人性的光明部分,存在主义却无力支撑起来,因其出发点的说服力不足,亦无具体的途径和目标可以实践。
虚无主义与悲观主义的积极面
因首先从一宏大观点来观察整个人生,由大入小,知人类个体生命必然归于尘土(积极点说,不过是由一形态转化为了别的形态),知荣华富贵到头来不过一场空,则不再视普世价值为唯一标准、唯一价值,由消极而积极,由反面看到正面。
存在主义是有道之士的哲学
据萨特所说,我们要随时想到,我们个人的选择,就是在为全体做选择。这思路有点像王阳明的致良知,但没那么强的道德思辨,而且出发点的说服力不如儒家学说有力(但我只读过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几篇文章,不敢说对萨特存在主义的理解是对的)。
萨特要我们遵从自己的良心,由自己的良心去想到自己在整个人类中的责任,这要求看起来不那么近人情,大多数人只觉得可厌,无怪大家更喜欢加缪而不那么喜欢萨特了。唯独有道之士,自觉久处孤立无援的环境中,一朝得闻萨特的说法,会觉得积极奋发,会发出“吾道不孤”的慨叹。
所以,存在主义实在是有道之士的哲学,并非适用所有人的哲学。
书中的思想是存在主义吗?
在经过一些观念的厘清以后,我们现在明白,这篇小说的思想并不属于存在主义,而是虚无悲观主义加上校园浪漫的结合体。(我想现在再看这篇小说可以自然得出这个结论。)
主角是局外人吗?
我认为不是,将此作与加缪的局外人对比一下便知。局外人的主角心中既没有不道德,也没有道德,他个人的心灵处于一种无社会的状态,类似婴孩天真的状态,所做的一切事,都由自身出发,当下直觉,当下判断。而本作的主角,实在可厌,他貌似局外人,其实再局内不过了,我并不觉得他的心灵有什么特殊的,只是心灵窒塞而已,只是悲观虚无而已,毫无纯真心灵的感觉。
死亡消亡与人生的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很不易谈,陷入其中思维怪圈的人,很难点破,其实是心态问题,但我姑且谈谈吧。
杞人忧天的故事,是谁都知道的,奇怪的是,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这故事的含义。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本是志向远大的证明,可是在现代却变为否定人类精神价值的法宝,只要人类无法否定灭亡的可能性,一切就是无意义的,于是只顾着感官的愉悦,于是摇身一变为“眼前一杯酒,谁管身后名?”伪君子也可能由此而生,因为个体根本不可能完全孤立于人类之外,有可能一面比谁都深入沾染社会恶习集体恶习,尽力追求名利地位,只为了享受,一面却宣传虚无悲观思想,其实二者完全相互矛盾与冲突。
人类有灭亡的那一天,一切就是无意义,人类没有灭亡的那一天,难道就会因此更有意义么?譬如说,一部文学作品,人类灭亡了,自然没人能读了,但人类如果永生,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呢?而且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个逻辑陷阱,因为我们只要文学对个人有意义就够了,你当下读到一部文学作品,当下感受,当下感悟,哪怕只是一时心灵的愉悦,那不就是意义吗?对个人有意义,就是对整个人类有意义。我们怎么想象文学是对整个人类有意义,而对个人无意义?我觉得这简直不成话。
现在大概没有人会否认,人类的精神与口腹一样,都有需求,人类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产品,便有满足我们精神需求的作用。而且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从中获得的好处,可谓是不可计量的。
现在,我们明知做的许多事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是有意义的,在人类存在的时候是有意义的,可是我们偏要求那些事在人类灭亡以后也有意义,而且这大前提竟还是自己预设的,多么钻牛角尖呀。
说到底,我的态度不过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
书中的内在矛盾
书中快到结尾的时候,女主为了救下男主而自我牺牲,因为男主受不了不断的重复(我不得不说,男主的事是真的多),使他得以继续生活下去。
我觉得,这一段和女主的思想是有冲突的。在前面,女主由于生活的种种困难,所以决定跳楼自杀,之后爱上了男主,才觉得有了活下去的价值,所以最后才做出大爱之举。但此处便有一矛盾,女主既觉得生无可恋便不值得活,为什么强使男主独自活下去呢?藤本树在炎拳中,将他人希望主角“活下去”描写为一痛苦的魔咒,而这部作品似乎难超出这一反思的范围,而且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刻意制造剧情推动。
结论
作者还这么年轻,第一部作品便已写得值得一读,又夺得了金奖,实在是可喜的。我希望作者就这么离开昨日,从今日出发,终于走向明日,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作品。不然,无来由的希望与乐观,最后只会变为无来由的失望与悲观。
认真看完了,说实话,一开始有点想挠头,但仔细一想,还是很符合我写作时候的心态的,建议很宝贵,多谢
但其实男女主的关系我一开始还是想的比较清楚的,因为他们两个从最开始就不是一类人,男主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心甘情愿走入轮回的人,他是被卷进去的,但和女主的亲密关系让他得以不断欺骗自己,导致了最后的结果,而关于二者之间的隔阂,我在文中也有意识的做了许多暗示,女主也正是明白了她们之间的矛盾
(接)无法解决,无法弥合,才在最后选择了帮助男主去成全自己。
而关于局外人的引用,其实是我自己夹的一点私货和小致敬,从一开始,男主就不能算作加缪书中描写的那个类型,这点在你的评论中分析的很透彻。
当然以上只是我作为作者在写作时的一些个人观点,读者完全可以有任何其他的理解,我对这篇作品获奖也是有些意外的,但毕竟这是我的第一篇短篇,我也隐隐约约能够察觉到其中内在的不足,但我还是为此感到骄傲,并且会在下一篇小说中努力完善。
最后,再次感谢你的书评,真的,发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