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体验他/她的思维模式,我向来是这么想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正如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意识流的作品能够将读者代入主角的思考当中去,这带给我相当大的快乐。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完第一章就彻底被吸引住了:少见的意识流开头,和我稍有些类似的思维方式,让我好像在看一面特殊的镜子,镜子里不是我,但是又有些和从前我类似的特质:执着的思考与求索,以及为了目标而不惜代价。区别在于,小悠(戏称她为“师同志”,或许她会更加开心?)的道德底线不仅相当高,而且异常明确。
然而我等生来注定追求辉光,一如火花向上飞舞。我虽然“道德感并非无懈可击”,但是天生对于高道德感的人感到敬佩与憧憬。对于受到上一本书的影响,“道德感曾有所动摇”的我来说,看到一本主角道德感相当高,思维敏捷而清晰的书,不亚于在沙漠中看见水源,具备“无可抗拒”的吸引力,带动着我继续向前。
憧憬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感情,仅仅只是怀有憧憬是没办法从书里学到更多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着理解这本书,或者说,尝试拔高我的道德底线。我久违地反思自己的道德底线是不是过于灵活,反思自己近年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初衷,然后想:如果是小悠,她会怎么做呢?当然,我“难以”长期代入小悠的思维方式(参考我因为上一本书道德感“一度受到冲击”,一方面是我比较感性,很容易被类似的情况影响,一方面是我不可能脑补出小悠的完整思维方式),所以不可能和她一样把事情尽量做好。但是我确信,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教育意义。
说到教育意义,这本书也避免了我“陷入思维困境”:我前两个月一直在思考,一本书到底是主题思想还是可读性占据主导。正因为这本书教了我很多东西(最后的论文材料也算哦),我最后也想通了,于轻小说而言,趣味性本身齐平甚至高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在正剧向的书里或许两者本身并不存在于高低,但是,趣味性是把读者吸引到思想展现环节的基石。
这也许并不算是书评而只能算是杂谈?算了不管了发就完了(写完才发现,稍微有点羞耻)。总之,我们的罗盘乃知识,我们的终点是辉光,不论是诺灵还是小悠,祝你们点亮自己的前路。
谢谢!很开心!真的!能为此留下来,我也感觉到很开心,并且能让你思考这么多。 其实关于你思考的趣味性和主体思想的问题,我也考虑过,但最后答案就是都重要? 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如此。 因为第一章内容,其实都在做删选,在选择可以接受意识流和思考问题的读者。 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主体思想大于趣味
包括被其他读者批评的所谓扭曲的剧情,其实也是为了传递出一些思考的信号,而不是在拿角色的痛苦,当做玩乐,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思想,但我也希望是真实和基于现实的层面上。 毕竟,现实中很多事情,都不会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发展,很多时候都会被迫入了别人下的局里面。
包括后续出现的很硬核的知识内容,也是基于小悠的性格去写的,她不会喜欢原来的那里,需要她浪费很多时间去参加进入的改革里面,只会喜欢上可以极大利用上积累的知识,以及环境单纯和纯粹,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的研究生活。 这也是我给出来的一个答案,毕竟小悠她就是这样的性格。
所以哪怕知道很多读者并不会喜欢,但我依旧会写的原因。 因为这就是她,也是她会做出来的选择。 我不可能在最后,因为读者不会喜欢上这样的剧情,就停止不写。 会写这本小说的原因,也会勉强自己加快速度的写完,是因为我本身也很喜欢它。 所以,我希望给它一个答案,我很满足,也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