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背水,究竟背的是汪洋大海之水还是历史长河之水?所谓殇歌,究竟是被困孤岛之殇,还是岁月记忆之殇?
作为2018年开始落笔写的一卷,如今时隔六年才最终划上句号。
这一卷大概是我目前最不满意的一卷,相比之下,褪色的冬景满意度还要胜过这一卷。
原因很简单——我的能力还不足以驾驭这么庞大的内容。
十年前曾经有读者批评我,说我写东西总是开篇宏大,但结尾仓促,仿佛虎头蛇尾、好高骛远,当时我不以为然,强项辩解,如今却不由得深以为然,深感自己能力的不足,正因如此,我才必须要继续写更多的故事来磨练自己。
背水的殇歌卷是目前登场人物最多,表述内容最复杂的一卷,我试图通过多阵营多视角去阐述一个发生在政治、军事、民间等多层面的故事,但如今看来其实际效果和我预想的程度相去甚远。
在网文写作中,塑造一个和主角处于同等层次却在某些方面略高于主角的角色是衬托主角的最好方式,适合当做打怪升级的垫脚石和背景板。
虽然《雪降之日》不需要这种写法,但在这一卷能够感受到类似的意味。
在我塑造某些角色的时候,我会习惯塑造一个和主要角色相似的‘同位体’作为彼此的映衬,比如东竹卷的计百出和任督,血樱卷的樱月宫悠舞和菲利克斯,断墙卷的利与义和满怀志,而这一卷则是张渔歌与牛冲霄。
如果留意到一些细节,就会发现这两个人其实在许多地方非常相似。
牛冲霄曾经也像张渔歌一般,但最终站在了张渔歌的对立面。
在他眼中,张渔歌就像是一面镜子,血盟的镜子,也是他过去的镜子。
君今之仪,如吾往昔,君之明日,必如吾今。
他或许便是抱着这样的态度看待这个蛮小子的……
由于这一卷涉及的内容极多,如果展开了说,恐怕光是这一卷的感受都能写出一卷来,很多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作细述了,如果对哪个点有兴趣可以在评论栏提出,我会进行解答。
船尾岛事件如果一言蔽之,就是‘准备打歼灭战的璇玑星反被人打了一场伏击’,如果缩略去写可能十章都用不上,但作者试图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各方博弈写的明明白白,也正是因此,导致这个故事看上去颇为杂乱无章、异常冗长,给人感觉视角极其跳跃、人物心理描写极多。
现实中的国与国冲突博弈不是这样的,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但为了追求冲突的戏剧化,作者有意把许多问题进行了模糊化处理。
比如北极星军队为什么一个晚上还没有赶到边境之类的——因为他们真的赶到了边境,事态扩大,接下来的内容作者就没法写了,或者说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虽然这一卷试图表现一个宏大故事,但作者也一直在尝试收缩边界,不要让这个故事过于脱离作者的控制范围。
这一卷要表达的主题非常简单,就是个体命运的微不足道。
张渔歌、熊初墨、哑女乃至乌合之众、浴血军、白浪扬帆、平民百姓……这些人的命运在‘更大的东西’面前微不足道,这‘更大的东西’可能来自牛冲霄,可能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可能来自浴血军,甚至是璇玑星院长,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由自己抉择,都活在他人的抉择之下,要么作为一个庞大集体的一部分与之一同荣耀,要么作为它的一部分与之一同毁灭。
读者会在这一卷看到登场的所有人他们的命运全都不由自己主宰,他们在主宰别人命运的同时也在被其他人主宰着命运。
张渔歌是个异类,但又是个正常人,异类到他和其他人格格不入,正常到他和其他人踽踽同行。
正如穆玄明、利与义身上都承载了作者的部分性格那样,张渔歌也不例外。
他从最初的好奇到最后的不好奇,他从最初的麻木不仁到最后的歇斯底里,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又或者两个都是?
这个故事由历史开始,最终收束于历史。
乐醒、苑辅铸、舀水的孩子、哑女……
死去的都是和杀死他们的一模一样的人,但他们全都死的毫无意义。
这一卷表述的内容太过庞大,在这书评中也一时半会难以详细阐述,不同的人看这一卷或许也会侧重于不同的内容,这自然不需要作者详细阐述。
经过这一卷,作者意识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意识到多视角描写的弊病,这也是作者经受的考验之一,是作者在未来必须要克服的东西。
——我们了解历史,并最终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