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者思考有感
很显然,当人们遇到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会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变化去接受它,一种是保守去对抗它。这两种态度相辅相成,一种让我们适应新事物,一种让我们维持旧生活。均不可或缺。
但是我要说,变化与保守总是相对的。如果能接受,那就可以变化,如果接受不了,就是保守。
怎么才是能接受呢?
首先,接受需要新,初生的人是最容易接受万事万物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观念能束缚。然后,接受需要活力,有精力的人更倾向于感受新事物,而精神衰弱,垂垂暮已的人,只会尽力维持旧生活。再后,接受需要已知,因为已知的事物才可以铸就未知的基石,原始人不可能接受有一天钢铁的造物奔行在大地上,那与他们的世界完全不符。最后,既然接受需要已知,又要打破已知,接受无疑是需要时间的。
总之,接受是一个开明有慧的人才可以做到的,需要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有的人可以接受a,但是不能接受b,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够开明,也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其中的一部分,让他们无法如此开明。
那么看看这一些是否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状况。
现在的孩子是在一个被教育不能早恋,不能这不能那的情况下成长出来的。不是放养式,会有一些观念。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这样的。大学生会好一些,但是他们又在玩手机。 他们已知的确实是挺多的,但未知的或许更多,但是年轻人又是敢于发言的,无知者根据自己的常识去判断,错误自然是荒诞的了。另外,他们会投入时间去了解一个以前不会用到,以后也很可能用不到的事物吗?没兴趣的话,我都不会。
大部分人总是如此,不论之前,还是现在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外绝对优势的“先进经验”的影响。人们开眼看世界,世界的“开放”引发了传统道德的冲击产生的抵触情绪,同时对外国迷信的破除非,都是重要原因。
但是,难道现在就没有有活力的年轻人了吗?总不是的。只不过不被人知道而已。现在的年轻人在小圈子里玩自己的,像坦克模拟器,轮滑,木工,机器人,人与人之间的志趣大不同啊。
或许我们应该多次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