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分析之下,渊璃对士道的情感最多只能称之为有好感,而远远达不到爱或者喜欢这一层次,相比于渊璃真正爱着的对象狂三,士道的地位就要下降许多,而一旦如此,那必然会导致渊璃对狂三和士道进行差别对待,其实涉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对往往已经付出的对象或者物有着更深的情感,我们往往会更重视那些接受我们给予的人,而不是给予我们的人,这种心理学现象被称为富兰克林效应,当某人主动为某人或某事付出时(即使最初并无强烈好感),大脑会本能地试图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我花这么多时间帮TA,说明TA对我很重要,比如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往往比子女对父母更强烈(“养育成本效应”),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更深。同时,这种效应在爱情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爱情中的富兰克林效应往往会被放大,甚至可能演变为一种“非理性依恋”。在亲密关系中,付出的“沉没成本”效应、情感投入的自我强化机制以及亲密关系的排他性,会让这种心理现象表现得尤为显著,而小说中恰有那么些情节,可以构成这种富兰克林效应,因为在这场关系中,始终是渊璃的付出比较多,无论是从开始的从核爆救狂三,还是后面的间接帮狂三实夙愿,这一切都使得渊璃的大脑在下意识中将狂三认定为重要的人,而之后,渊璃与狂三确定关系的剧情,更使得这种回路机制有了正面且有价值的回应,使得渊璃大脑强化了狂三很重要的这一认知,也促使渊璃更加乐此不疲的为狂三付出,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解渊璃为什么不会向士道表达感谢和渊璃为什么会以亲情来理解自己与士道的情感,根据富兰克林效应,当个体在现有关系中投入过多情感、时间和精力时,认知资源会优先分配给核心关系(比如渊璃和狂三的互动),导致对第三者(比如士道)的付出产生“情感疲劳性忽视”。 也可能因无法回应而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少心理冲突,A(比如渊璃)可能会贬低C(比如士道)的价值如“TA对我好只是出于同情”),从而维持对B(比如狂三)的依恋合理性。在多重效应的强化下,渊璃对狂三的情感越来越深,最终滑向了非理性的依赖以及对狂三无条件的迁就。
也正因为如此,当渊璃看到狂三因自己的差点死亡而害怕惶恐不已时,渊璃无比的心疼,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剧情中当渊璃回来之后,狂三每天晚上都在向渊璃索取,而每次狂三对渊璃的要求渊璃都全盘答应,而那渊璃所谓对士道上升的好感,不过是看见一个为自己如此付出的那刹那间的感动罢了,而这份感动很快被渊对狂三的心疼和差点失去狂三的害怕而泯灭的无影无踪,渊璃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在守护并维护着自己与狂三的关系,所以她不会容忍有一丁点破坏这类关系的可能性,所以她不会去表达感谢或者接受士道情感。
也许爱情本来就不是一场等价交换,所以纵使士道为了拯救渊璃,承受了上百上千次的死亡,纵使士道为了渊璃而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回溯,只为了找到一条让她活着的路,纵使士道因此承受了拼尽全力,却还是一败涂地的绝望,在渊璃眼里仍然比不过狂三的一次害怕和意外保留渊璃部分灵魂的幸运,渊璃爱着狂三,狂三也爱着渊璃,她们的之间的情感或许无比的真挚,坚定和毫无保留,她们的眼里只有对方,她们的情感的永恒与坚定,就像南极万年不变的寒冷与冰川将冻死每一个无意或者有意到此的人对于这样的情感我没有感动。
只有无尽的厌恶
和无边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