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渊璃和狂三在剧情中被明显的淡化了,这几乎是难免的,恐怕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好到底该怎么处理狂三,渊璃以及士道三者的关系,在二十卷的结尾,虽然作者写了结局,但感觉也跟没写差不多,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并没有明确的写出两人到底怎么样,其实如果我们按照常理来推断的话,那么渊璃应该是要和士道在一起,但很显然,这部小说并不能按常理来推断,毕竟这部小说之前也说了“是啊,亲情,不就够了吗?”。所以我的推测,最后的结局大概率是士道和渊璃还是维持着类似于家人的关系,真正意义上渊璃的情人还是狂三。
但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撰写了关于渊璃爱着士道的可能性,但是现在我突然感觉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士道是否爱渊璃,这个问题极其关键,如果我们说士道对渊璃的情感不是爱情的话,那么,本书中原本令人难受的结局也变得合理了起来,虽然士道为了拯救渊璃,付出了自己的无数鲜血与生命,但这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亲情,正如我们可以为家人付出一切一样,士道也同样可以,只不过他的家人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罢了,这种亲情是长时间陪伴所带来的,而非血缘关系所确定的,这是一种广义上的亲情。其实这种情感处于一种爱情与亲情之间的模糊地带,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情感状态并不需要澄清,情感的本来面目。就像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真正深刻的情感也拒绝非此即彼的归类。重要的不是用爱情或亲情的标签驯服它,而是学会在不确定中与之共舞——毕竟,所有定义都是牢笼,而爱永远在定义之外生长。所以如果士道以及精灵们就这样生活下去,又有什么不可?
但这种推论于我来说只是一种想象,因为在第六百三十五章中,作者明确写了士道喜欢渊璃,那么这下就很麻烦了,在明确的士道喜欢渊璃的前提下,渊璃用亲情来回应士道的情感以及付出,显然的构成了一种对士道情感的逃避,正如在原著中,士道用“谁规定对妹妹的喜欢一定不如恋爱的情感?”来回应琴里的告白一样,这种看似给出了回应,实则是将双方的关系限定在了亲情范围内,从而关闭了关系进化的通道,而渊璃对士道道的行为也同样如此。但这其实还不是结尾,最让人难受的地方,毕竟我曾经也给出了我认为最好结局的方式,也并没有要求渊璃要加入士道的后宫,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渊璃对于士道对她的救命之恩,其实是处于一种回避的状态,就目前书中的内容来看,我们完全发现不了渊璃对于士道的付出有什么表示,这就很让人难受了,渊璃你说亲情就足够了,那么士道算得上你的家人了,现在你眼前的这位家人,曾经为了你付出了无数的生命与鲜血,为了让你脱离险境,平安无恙,更难得可贵的是,他与你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一种更为崇高,更为无私的付出,是的,士道他喜欢你,但他也并不建议采取家人的方式与你相处,因为也许对他来说,爱就是希望对方能过的好,这是一种近乎理想,近乎完美,近乎超现实的的爱,那无法再次找到一个人拥有这样高尚无私的情感,但是渊璃你告诉我你是怎么样回应他的呢?没有任何的表示,我甚至没有找到你的一句谢谢,所以对不起渊璃,我不认可你的说法,我不认为你在把士道当做家人,你就是在逃避士道的情感以及付出,你可能一直没有注意到,当士道为了拯救你在小世界中付出了无数次生命之后,你们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开始不对等了,你的“亲情回应”,实际上是拒绝进入爱情剧本,又试图用最低成本维系关系存续的行为,但用亲情回应不对等的爱情,如同在流沙上建造城堡——看似暂时维稳,实则加速陷落。所以渊璃缺少的,实际上是与士道建立关系的真诚与勇气,其所构成的也只能是对士道造成的伤害,但士道足够温柔,他不会在乎这些的,但是,我,在乎。
所以我不禁思考,造成渊璃缺乏真诚和勇气的原因是什么呢?综合文章来看,我只能想到一种原因,因为狂三,渊璃害怕狂三因此吃醋害怕,那渊璃可真是太爱狂三了,爱到连别人的救命之恩表达感谢的心都没有了,每做人最基本的原则都忘了,这里渊璃爱狂三,爱到了连自由意志都没了,她的眼里只有狂三了,都说爱情是自由意志的沉沦,那么为什么士道凭借在小世界中为渊璃的付出以及渊璃的告白,都无法让渊璃沉沦到这种地步,甚至连最基本家人式的感谢都得不到,那么狂三又为什么可以做到呢?作者可以解释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