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没想到最后竟是欧亨利式结尾,与漫画创作的结构倒是有不谋而合之处,这下对味了。
先看的这一篇,种种原因、这几天需要找回写评价的手感,所以借此简单地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点。但毕竟是粉丝向论,只为个人诠释,不为客观评判。
◆
在我看来,三思的这篇《柜中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逻辑严谨、掺杂了不宜察觉的哲学思考、以及开头就说的"欧亨利式结尾"结构。
◆
逻辑严谨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细节很到位,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
「柜中人喜欢女人和胖子的气味」
他们究竟有什么共同点?能让柜中人化身小馋猫。
总不能是在搞身材歧视吧(恶意联想)
是不是还有性别歧视啊喂(魔怔发散)
在此,科学能来解释一句:因为女人和胖子的"雌激素水平"都很高,所以这里的柜中人其实喜欢的是雌激素。
◇
而结构方面,以开篇哆啦A梦的作者讲述自己的灵感来源,以及一个偷窥狂的"真实案例"引导读者对"柜中人"产生兴趣,再承接到"阿飞"自己的一些经历。分段非常明晰,易于阅读。
但是这里有一处私以为处理得不是很好,就是人称转换的突兀,突然出现的"阿飞"甚至让我以为前文漏掉了哪段话。
*所以想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开篇就引入"阿飞"这个主人公,不需要多长的篇幅,只要让读者知道"这是一个故事,有主人公的存在"即可。当然了,这里的建议只针对这部短篇。
◇
毕竟,什么时候引入主人公角色都是三思自己的自由。也见过一些写了几十章主角才出现的小说,而且"欧亨利式结尾"本身就说明这篇故事具有一定的散文性质,不必要对结构过于较真。这里浅显地解释一下什么是欧亨利式结尾,想必不少读者不会对此陌生,就是"令人意想不到但又确实合理的结局"——
文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学习委员不愿意听"柜中人"的故事,所以最后的收尾也不能用"突兀"形容。
*继续延伸甚至可以感觉得到三思自己写文时的灵感挣扎,既都是笔下的人物,自然能通过人物的冲突看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
说回正题,最难理解的"哲学思考"到底该怎么解释,照例引用文中的话——
「一种东西的存在必有它存在的理由」
这其实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比较有名的言论,但此处令人比较欣赏的处理,依然能用那个词概括——严谨,文中并没有采取更加广为流传的"存在即合理"来误导读者,这是深度思索的映射。
而且就因为这句话,让"阿飞"的形象直接立体起来,那就是"求知求真",但由于篇幅的有限,无法通过更多的证据来继续验证。
◆
所以我对"阿飞"这个人物以后的故事还挺感兴趣的,他以后又会探究什么新鲜的课题呢?的确很有趣啊。而且从其它的作品名称和类型(比如除了这篇《柜中人》外的《蜡烛人》)不难看出,三思应该对未知生物体系列有一定的兴趣,最近恰巧在关注UMA相关,更加期待了。
◇
扯累了,我随便写写,您随便看看啦~
[em:sfgirl:059]这个书评功能也太难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