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补完计划·1】
......
距离作者完结已有近两年,作为曾为这本书写过书评的读者之一,现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本书,就算作是迟到的完结书评吧。
......
从题材来看,本书就是blb上算得上常见的重生日常变百文。在这一领域有太多的经典,想要写出头写出新意,即使放在如今的2025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那么,“新意”在哪?
1.世界观......?
2.剧情?
全书剧情不温不火,并无太多戏剧冲突。第一卷,融入重生后的生活;第二卷,与女主相识、开始逐渐走出“贫困”;第三卷,前身仍然负债累累,继续想办法解决,同时推进女主感情;第四五卷,感情开花结果,解决“贫困”的事业线草草结束,就此完结。
日常......?确实是日常,而且是“日轻式的日常”。因为是日常,所以难以有太大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读者;因为是日常,所以想尽可能贴近现实;也正因为是日常,作者才写出了那第一卷最大的争议剧情,直到最近的评论区都有人在骂。
有争议吗?肯定是有的,作者也在后面的章节里坦然承认错误。
有的读者不喜欢于是开骂,有的读者觉得这也没什么;只是恰逢了现今割裂对立的互联网风气,如此而已。
3.文笔?
是了,“文笔”同样也是本书两极分化的评价的原因所在。
第一人称,还是“日轻式的日常”中的第一人称,难度可想而知。
或许正因为是日常,所以才选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有人喜欢,认为文风细腻情感鲜明,就好这一口;有人厌恶,认为是堆砌辞藻言之无物。
成也,败也。
4.人设?
“我”:失恋、重生、困境、贫苦、迷茫,种种原因混杂一起;无人指引,无人依靠。
宛凛:囿于家庭原因,父母的纠葛、他人的善恶等等,成为她封闭内心的原因,不向他人展示自己,不想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时隔两年,现在我只能评价为,两个“死小孩”。
又或许,是如同大四毕业生终于离开象牙塔面对社会时的那种慌乱无助。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个时间段,说不定2022年写这本书时的作者也是这样?
在书中,“我”与宛凛解决好了一切,共赴美好未来;
在现实中......祝愿作者和每一个看到这书评的读者,都能得偿所愿。
......
......
所以现实啊,它苦涩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