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本书,最喜欢的还是《卡萨布兰卡》与《地尽头》这两章,恰似镜面两端折射出的光影,将克莱尔这个矛盾的小孩割裂成两半。
利兹的篇章是部未拆封的情书。无法成真的美梦、刺猬布偶的隐喻、被海风卷走的信纸,每个细节都浸着隐忍的钝痛。
她们是共享过体温的共生者,却也是用尖刺互相伤害的刺猬。最令人心碎的不是克莱尔挥向利兹的巴掌,而是利兹在烤肉店用额头轻磕桌面时那句自嘲的“笨蛋”——这是暗恋者独有的刑罚,将爱意与不甘烹煮成自我厌弃的苦酒。
最令人心折的细节莫过于那个半梦半醒之间的吻——克莱尔用嘴唇封印了所有未竟的告白,正如我们年少时那些无疾而终的悸动,总在转身后才敢泄露半分温柔。
而佛洛拉的篇章则是BE美学的高度浓缩。克莱尔与佛洛拉的末日巡礼,每个糖霜般的场景都在演绎“世界毁灭前最后一次约会”的极致浪漫。然而,安妮精心布置的糖霜世界终究只是浮沫,美容院的暖光、画师的荒唐笔触、三明治的余温,都在克莱尔面前轰然关闭的车门化作齑粉。
那只被遗弃的橘猫何尝不是克莱尔的倒影?明明渴望被需要,却亲手剪断系在掌心的红线。 作者显然深谙BE美学的精髓:最动人的永远不是相拥的瞬间,而是指尖即将触碰时错位的阴影。
两章对照更显精妙:利兹是克莱尔不敢触碰的倒影,佛洛拉是她无法承受的月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合花开的绮丽,更是在这个逐渐死去的年代里独有的坚韧与悲怆。
作为曾经历过“利兹时刻”的读者,我始终在字里行间寻找克莱尔爱过的证据。她给利兹的信件是用笨拙的谎言掩盖真心;而对佛洛拉的承诺,则是成年人更复杂的自我欺骗。
利兹像极了青春期的我们,以为陪伴能换来爱情;而佛洛拉线则像成年人的童话。现实里没有十二年如一日的至死不渝,也没有浪漫的末日巡礼,只有被海风卷走的信纸,和永远等不到回应的刺猬布偶。
期待后续剧情能给利兹一个体面的退场,毕竟深情的人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哪怕是在虚构的世界。
感谢您把故事的骨骼摩挲得如此温热,文字能在懂的人心里长出根系,便是最奢侈的创作者奖赏。至于利兹小姐,她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敬请期待她在接下来的故事里的演绎吧。
克莱尔需要从爱她的人和她爱的人中抉择,但她无疑是幸运的,她爱的人也爱她 而现实中的我,既没有爱我的人,也没有我爱的人😭
回复@蔚蓝色彼岸 摸摸,会遇到合适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