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第五卷《神圣的赞美诗》,有感而发。
我认为这一卷对于信仰的描述是很有价值的,生动地描绘了不同的角色看待信仰的方式:
1、原始崇拜(自然崇拜)。比如崇拜光的飞星跃出水面。这种原始崇拜并不仅限于动物,拓展到了人,甚至还由此诞生出了仪式:用飞星的数量作为选拔圣女的标准,这就使得飞星作为鱼对于光的原始崇拜,变成了人对于光的原始崇拜。
2、个人崇拜。比方说龙娘管薇莉丝叫主人,怎么拧都改不过来。古代这种情况很多。网上一些人对待历史人物态度也是如此。
3、口头信仰。然而实际在乎的是通过信仰给自己带来的报酬,比如朗伯家族。这类人知道自己是在通过说谎获取利益,说谎说习惯了,自己习以为常了,大家也习以为常了,说着说着就说漏了。这个情况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例子:总有人在加入一个组织之前会十分自然地说“我加入组织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
4、为了让自己舒服而信仰。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它的逻辑是这样:做一件事使我痛苦,或者某个目标使我痛苦,那我就信仰这件事儿,信仰这个目标,不问为什么,反正这件事儿就是对的,这个目标就是对的,这样我就不痛苦了。比如压力山大的圣女悠娜:神器没了,但我又是神裔,很急很难受,怎么办?四个字,赞美女神,赞美就完事了,女神说杀谁我就杀谁,至于女神到底说没说过,那就无所谓了。这种信仰的特点是自己意识不到信仰的虚伪:作为了解神器秘密的圣女,她能意识不到女神的虚无缥缈?她他可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为了舒服的活下去,为了免于痛苦的思考,她进行了自我欺骗。
同样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普遍:我痛苦,怎么办?四个字,赞美痛苦。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可能没有意义,意识到自己的方向可能是错的,但是不敢直面真相,不敢直面世界的不确定性,于是给自己画了个饼:吃苦本身就是好的,于是自己的心里好受了一点,一部分运气不错的人还因此坚持了下去,真的成功了,就认为苦尽必定甘来。还有一部分人运气不好,失败了,假装超然于世,认为吃苦没任何意义,只可能会吃更多苦。这都是不敢面对不确定性,不敢面对自身弱点,而诞生的扭曲想法。
当然,为了让自己舒服,除了吃苦派,还有第二种流派:对一件事儿没有把握怎么办?四个字,赞美自己,或者说信仰自己。两个字,自信。为了让自己免于忐忑,无条件地认为命运站在自己这边。自信派的情况就更复杂了,对形式进行推理,认为形势有利于自己,可以被称作自信,也可以被称作明辨局势;明知道情况不妙,用相信自己来安慰自己,也可以被称作自信。很多时候,人们分不清这两者。
还有第三种流派:信仰束缚。现实中的例子,比如优绩主义,这些人的特点是一旦束缚不存在,就会立刻对他之前信仰的东西嗤之以鼻。一些人在高中的时候信仰成绩,认为成绩是评判人高下的唯一标准,因为成绩束缚了他所以他信仰成绩,有一天他上了大学,不再关心成绩了,就摆烂了。还有一些人信仰(不正确的)社会潜规则,认为不遵守潜规则的人就是不成熟的。因为如果真的去思考潜规则是否正确,思考自己是否因潜规则而丧失了本应拥有的利益,是令人痛苦的,那就干脆将遵守潜规则包装为成熟,认为与潜规则对抗的人是幼稚的,是必定失败且毫无意义的,以此来赋予放弃正确性。
5、因志向而信仰。具体来说,就是认为自己一定要去做某件事,或者达成某个目标。
第一种情况,认为自己一定要做某件事,可以说是因热爱而信仰。具体而言,比如一些幸运的人找到了自己既擅长又喜欢的事,这件事在生活中散发着光芒,受到这种“光芒”的照射,感到幸福。这些人也自然的就把“做热爱的这件事”作为一个信仰。比如数学家热爱逻辑推理,画家热爱创作,小说家热爱写文章。这种信仰因热爱而诞生,又可以被坚持实践与积极思考所强化。在生活中大部分的行业精英都是如此。小说中的例子有伊琉什。
第二种情况,不惜一切代价要达成某个目标。这种对目标的信仰往往很难获取,需要刻骨铭心的经历,因刻骨铭心而信仰。之前有位航天院士来我的高中做讲座,我问他为什么要做火箭?为什么要上太空?他说,因为看到因美军飞机受伤的战士,下定决心“一定要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
总之,通过小说联系实际,我认为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恰恰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极其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信仰,相互碰撞交织,让许多人分不清自己信仰的到底是何物。如果我写的能帮到大家,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