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遗忘少女乐队写书评这想法早在它刚刚完结时就有。作为一本某种意义上驱动了,我自己写下某部引以为傲的作品的原始驱动,要聊的内容必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但那样的情愫落实到了下笔,又使得我不知从何说起。事实上,在最初,当我初次阅读遗忘少女乐队时,我心中所渴望看见的是一种对于日本二次元摇滚乐队,尤其是美少女乐队的一种解构或者重塑。无论是《孤独摇滚》,《mygo》,《GBC》它们都似乎在若有似无的去放大,不单纯乐队文化,乃至整个音乐行业的美好面。无论落实到单个角色,还是延伸到具体成就,它们似乎都无法代表世上挣扎的万千乐队,更不能视做是一种行业缩影。也是在这么一个大前提下,我作为一个不专业的业余音乐人,的确是有一种期望是能看到一部份,讲述其不被那么歌颂的方面的作品。当然这也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并不是对作品所做下的一种批判。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作为一部二次元美少女乐队的作品来说,遗忘少女乐队毫无疑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无论是从角色设计上来说,还是从对于乐队,这个具有青春,躁动,以及反抗精神的意向的描绘以及展现都很完美的创造了这么一个,美好的,温柔的,又让我们乐于看见的一个景观。对,景观。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已经看出了端倪。从根源上来说,一个二次元的,不符合现实场景,却又与现实场景无限相似的二次元美少女乐队,本质上就是一种景观。及乐队,美少女,摇滚音乐为一身,混杂交融之后的一种景观。这些意向本身就相互吸引,同时又具有着非常独特的景观色彩,就好比一副混乱而又美好的画作一般,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喊出那句话。“这真是叹为观止。”作者,以及其他相似题材的作品,都在把美少女,这么一个代表美好的,青春的意向,与摇滚音乐,乐队文化,这么一个可能代表了,愤怒,丧,甚至厌世情绪的意向进行了融合。创造出了一个,既美好,又沮丧的这么一种景观。换句话说,我们在美好中感受到了诗意,而那诗意又非指向某种正面的情绪。而是它负面,甚至带有自我毁灭倾向。最终却成为了一副,大家都喜闻乐见,爱不释手的景观。少女的美好,青春,悸动冲淡了摇滚音乐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摇滚音乐又赋予了少女本身所不具备的深沉与痛苦。好似,德国现代主义的画作一般,既无比疯癫,又让人无比向往。
当然,这里我也不断继续对,美少女乐队这一景观继续展开讨论。毕竟这是一篇关于,《遗忘少女乐队》的书评,而非对于少女乐队这一景观的解析。当然,这也是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因为遗忘少女乐队本身也是对于这样的景观的一种再现。
说回《遗忘少女乐队》我认为,有一句歌词,和一句话特别适合这部作品。一句是来自木推瓜乐队,《平行喜悦PT.2》的歌词,他唱到。
我们只有运用意志
学习商业伦理与法律
孩子们才得以学习音乐和爱
这样说服别人 说服自己
这样说服自己 说服别人
另一句话则是来自马尾。他说XX是个平凡的,但充满热诚的吉他手。她努力的想要组建乐队,很努力的演出,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马尾的话看似与歌词毫无关联,其实他们都点出了一个点。不尽如人意。是啊,演出不尽如人意,乐队不尽如人意,就连过去,那个美好的过去都不尽如人意。故事中的少女总是不尽如人意,她们争吵,写歌,再吵再写。一次次面对困难,一次次解决困难。热诚啊,狂热啊,一次次疯狂,一次次舞动。旋律弥漫在排练室,酒吧,卧室,直到把一切都填满。她们眼神锐利,目标坚定,过去已经和她们告别。现在就要去直面未来!是什么?我问自己,我问自己是什么让着一股热血永远流淌。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笃定。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那是美好的,温柔的,独属于少女乐队的激荡与。她们已经永远战胜了黑夜,永远丢掉了酒瓶与伏特加。她们完成了自我救赎,抵御了成长之重。她们已经哭过了,笑过了,世界对她们温柔,她们便以温柔回报。就连那些已经再无法再与梦想共舞的人儿都回归到了梦想的怀抱。宋雨喆唱到,说服别人说服自己。而在那儿,不需要去说服任何人,那里没有苦难,那里没有眼泪。那里是美好的,是画作中的世界。我们已经来到了德国现实主义的画中,已经去到了美好中央。我们不应该哭,应该笑,应该好好拥抱那样以温柔待人的世界。她们迎来了自我救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就连已经失忆,永远迷失在诗意中的人们都已经不做酒神的信徒。她们都在欢呼,振臂高歌。她们唱着,Forget me not, My dearest friends. 奔跑在激荡着青春的夕阳下,演奏音乐和爱。
谜之面包~
你是我的神[em:sfgirl:017]
回复@白白尚尚 随便写写随便写写
回复@谜之面包bread 爱你[em:sfgirl:051]
[sfem:1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