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冬景】结束了,这是迄今为止我在连续更新中写的最艰难的一卷,其困难程度要超过血樱卷后半部分,总的来说这一卷我是不甚满意的,但以我目前的文笔只能做到如此程度了。
这一卷登场人数不多,但我试图讲述的信息量却很大,只是碍于表达能力不足以及部分表述方式的问题,许多信息被隐藏在字里行间,没有直接点明,比如甘蓝对穆玄明表白时,穆玄明那几句回答背后的潜意识想法以及甘蓝说愿意为了穆玄明去死的潜意识想法。
这些虽然没有写明,但如果结合前后文思考,其实也能得到答案,就表述来说,这部分其实平铺直叙更好,只是我个人能力不足加之性格拧巴不好好说话的缘故,这种有很多话想说却无法表达的压抑感让我难以释然,思之甚憾。
无论是甘蓝还是穆玄明,其中都有我个人的影子,包括穆玄明身上的やさしい性格、甘蓝的依附性人格乃至‘替身与幻影’等等,这些其实都在作者身上发生过,有的甚至延续至今也未能摆脱。
冬景卷所表达的不是师生恋、养父女恋或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事实上这一卷所表达的东西和‘爱情’完全无关,只是它被看似‘恋爱’的表述方式所掩盖了。
冬景卷真正要表达的其实是‘孤独’,那种‘生而孤独’,迷茫的甘蓝走在街头,被老师赶走的穆玄明游荡人间,人活着总是需要什么东西支撑着自己,而他们都是以别人为支柱的人,当这个支柱不复存在,他们便会如风中的蒲公英种子四处漂泊,居无定所。
他们的相遇,只是两个孤独的人寻找支柱的过程,尽管二者想法存在差异,比如甘蓝是将穆玄明当做老师的替代,而穆玄明则是将甘蓝当做曾经的自己,至于后来的越界则是替代变成了替身,幻觉变成了幻想。
这一卷结尾几章写的特别艰难,我有太多太多想说的内容,有的贴切,有的不合时宜,本想写作长篇大论,可到最后只得一切尽付不言之中。
有许多内容想的潇潇洒洒、热情洋溢,可真到落笔的时候往往踌躇许久,怅然而歇,想来也是我多愁善感、眼高手低的缘故。
我一直不提倡将个人的主观想法乃至情感代入剧情,那样会影响作者本身的判断,进而将写故事变成了写自己,但有时候不代入个人情感就写不出想要写的东西,思来想去,只觉得代入情感未尝不可,只是要懂得控制自己,这才重要。
我是个自控力极差的人,从我自己为自己制定各种规矩约束自己就能看出这一点,我在写这部小说剧情的时候,一共哭过两次,第一次是旧版剧情中谢疾隐的梦,第二次便是写甘蓝给穆玄明打电话这一章。
我生平并无所爱之人,也无恋爱经历,写这一段靠的既不是想象也不是参考其他书籍,而是结合了我个人的一段经历,也是我在2018年和我的朋友们决裂后从此开始连载新版章节的导火索,但这是个人经历,没必要在这里讲述。
在起初的设定中,穆玄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随着这一卷,他的故事得到了拓展,他是作者心中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形象,可能我们会觉得他所代表的‘教育者’形象无论是基于父亲还是老师都过于宽容甚至是纵容,但如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经历或者是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我们又会发现他身上有着许多‘教育者’根本不具备的优点。
这和他与甘蓝的互动中有着明显的表现,在他眼中甘蓝就是一个孩子,是曾经的自己,一个人是不是孩子和他的法律意义上是否成年毫无关系,有很多人即便活到寿终正寝,其本质依旧是个孩子,依旧在用孩童的目光审视一切,穆玄明和甘蓝都是如此,他们还没做好长大的准备,就必须要面对扑面而来的现实,比如师父的死,老师的驱逐等等,在这一点上他们其实和《笑傲江湖》的令狐冲有着相似之处。
当甘蓝向穆玄明表白,试图证明自己不再是孩子的时候,穆玄明的表现其实是非常孩子气的,我曾询问过其他人,如果他们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置,他们的答案令我意外,他们都会选择立刻拒绝甘蓝,而不是像穆玄明这样允许甘蓝跨过他不允许的界限,但我却觉得这难以理解,也正是因此作者才意识到——如果懂得拒绝才是长大,那作者实际上也还没有长大,许多想法与稚童无异,非常幼稚。
而就在这卷刚开始,穆玄明还在教甘蓝如何拒绝别人,可真到了他的时候,他却不懂得拒绝甘蓝,或者说正是因为他‘懂’,才必须‘不懂’,因为‘懂’就意味着许多东西必须做出取舍……
这一卷在环境上,也稍微表述了织女星战后社会的变迁,这方面其实写的还是尽如我意的,只不过因为主要篇幅不在于此,这部分反而可以忽略,更多的内容可以留到柯翋翗三大卷去说,但整体上,从李安亭等人的塑造上也能看出织女星战后是个什么样子,至少不是那种万物勃勃生机竞发的样子。
李安亭是作者比较喜欢的一个配角,说实在的,在塑造她的早期,作者其实并不喜欢这种咋咋呼呼又非常骄纵的角色,因为她不像是警察,更像是大小姐,不过后来作者也释然了,我所表达的是李安亭这个人,而不是她的职业,职业是她个人的一面,而不是全部,没必要过于在意这些,就像穆玄明曾经的职业是军人,但具体表现还是不像军人的,这主要是作者在描写时有意突出他‘背离’军人的一面,以实现角色的反差化。
这一卷反道德的内容极多,李安亭和穆玄明的关系算是其中之一,这种关系如果放到现实中是要被批判的,毕竟穆玄明扮演的是【上一辈人】,和下一辈人不清不楚的显然是有问题的,哪怕这一切的起因非他本意,而是李安亭挑的头,人们的主要批评依旧会停留在穆玄明身上。
李安亭小时候显然是抵触穆玄明的,但这种抵触不是针对穆玄明,而是针对他的定位,既【父亲】,李安亭的原生家庭悲剧注定了她不会对【父亲】这种角色有什么好感,而穆玄明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之所以设定她会因为生理期而对穆玄明产生改观,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当她意识到了自己是和自己母亲一样的女性之时,难免会在意异性对她的态度,尤其是作为她【父亲】的穆玄明对她的态度,她记得自己的母亲如何被父亲砍下脑袋,在她眼里,那是父亲带给她毕生的恐惧。
如果穆玄明和其他人一样对她的生理期置之不理,或许在她心中穆玄明也只是和他父亲一样的人,蔑视与【自己母亲】一样的自己……关于生理期这部分内容,其实作者有很多话想说,因为作者从小有一位同学(闭锁回路中徐朝秦的部分原型)对作者说过一些想法,令作者深表认同。
但这些想法在这里表达出来是不合时宜的,剧情中穆玄明说的一些话已经表达了作者对此的一些态度,在这里便不作赘述了。
从某种角度来看,李安亭何尝不是另一个甘蓝,只不过比起甘蓝,她更介于两仪初分和甘蓝之间,她身上情绪化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而理性化的一面也不容忽视,不然她不会等那么多年……
如果不是甘蓝的出现,她对穆玄明的许多想法会一直隐藏下去,而不会这么轻易的暴露出来,用比较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她急了’,关于她的很多想法,穆玄明真的不知道吗?还是那句话,他‘懂’,所以才‘不懂’。
在给这一卷起名的时候,我的挚友(尽管他未必这么认为)曾建议我更名为‘泡沫的冬景’,我本来深表认同,但因为与某游戏重名,最终没有这么做,也许今后我会将这一卷改下名字,因为写完后确实如他所言,泡沫和白色是有共同点的,但比之白色,泡沫更能凸显主题。
他对于部分剧情的点评鞭辟入里,尤其是对于甘蓝与穆玄明之间剧情的分析,不仅为我答疑解惑,也让我意识到了更多的不足之处,在此对他和那些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感谢,尤其是一位在我写作之时一直填补我心中孤独空洞的本站作者,像他这样的人即便在18年大决裂之前也是少有的,我佩服他,也敬畏他。
在这一卷,作者经常用到的天气是‘雨’,尤其是后半部分,这其实是一个意象表达,穆玄明是在雨中奔跑的人,他没有伞,但他的妻子有伞。
而甘蓝同样没有伞,却是能和他在雨中一同奔跑的人。
这就是两仪初分对此态度完全不像一位正常妻子的原因,她不能和穆玄明一同奔跑,她是穆玄明背后的支柱,却不能成为穆玄明的引路人,设定她是瘸腿的也是为了影射这一点,她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不可能做出甘蓝那种冲动的、非理性的行为。
穆玄明与两仪初分的相遇是干渴的沙漠旅者遇到的绿洲,他能在绿洲栖息却依旧停在沙漠深处,而穆玄明和甘蓝的相遇,则是沙漠旅者看到的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会引领他走出沙漠,也可能引领他走向毁灭。
但对于旅者来说,他需要绿洲,也需要蜃楼,前者是他活下去的支柱,后者是他的活下去的路标,我们其实也在扮演旅者的角色,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追逐蜃楼或止步绿洲,很少有二者皆有的情况,从这一点来说,穆玄明是非常幸运的,他何须选择自己该走什么路,所有的路都在他的面前汇聚,他不是被抛弃的人,他是被选中的人。
正如结尾所带来的意难平一样,这一卷不是甘蓝与穆玄明的终焉,他们的故事还会有后续,那时候将迎来真正的抉择。
——为了心中的彼岸而踏上腥风的征途,最后倒在血海中,会是幸福的吗?
正如同剧情最后有许多要表达的却如鲠在喉一般,这篇书评也是如此,有太多我想说的,伏笔、设定、心路历程,但最后化为文字的也只有寥寥数行。
很多东西不需要说太多,把一切交给看书的人总好过留给写书的人。
效我者终非我,知我者应笑我,前途后路,几人似我。
——凡夫俗子风中败叶
——梦醒时昏聩撰此胡言乱语贻笑大方
——2024年10月1日
祝下一卷顺利
29号看完最后一章后便猜想这一卷的总结会写什么,昨天看完后便觉得无从下笔也不应当即下笔,于是思索至此才有些思路。 相比于其他卷的总结,冬景卷的书评可谓是没能将一卷的内容完全揭示却又将一卷的内容最深刻地揭示。读完总结,我才发现对文章依然存在误解,不过有些地方我还是想争议一下。
你说这一卷不甚满意,对于最后一部分我表示赞同。具体来说,在于甘蓝的痴狂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尤其是98章,你哭了。然而我初读时只觉压抑,晚上睡前回顾此事不自觉间才发现已潸然泪下。这是你的优势:你擅长进行“穆玄明”式的描写,行文无比深沉。
然而对于甘蓝的“着魔”,她的痴狂,除了中期后期的一些表现外,在结尾却有些无力了。既然要表达破而后立,对待过往的垂死挣扎便应当足够热烈,这也是我以为前面两仪初分的到来是整卷高潮的开始(就像是血樱卷的大逆之夜),没想到结束得会如此之快,总感觉有些无力。
或许可以在表达上再润色一下,比如将写一下甘蓝视角的那308个电话,将她的情感分一下层,比如前一百个自欺“穆玄明只是出去了”,后一百个则是“我打到晚上睡觉,他怎样都得接了”,再到最后108个,恳求电话的接通。
以及最重要的,将甘蓝的痴狂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反正文章也不收费,不必担心水字数,为何不真的将“未接通”复制308次呢?表现疯狂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