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好几天,才打定主意给这本小说写上一篇书评,因为平常忙于正事没有时间的缘故。坦言,我是位名不经传的读者,很少投月票、且要求苛刻,收藏的小说多但杂书看得少,却终按捺不住心中感触要胡乱捏出几句,不是为了月票,不是为了夸耀或批评,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迈上一条西方奇幻的不归之路。同时这将是我第一次发表在sf站上的书评。那么接下来撇开作者此前写的其它小说不谈,仅就此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艾奥柯恩,总体概括它是一本西幻风格的小说,而非夹杂东方色彩的玄幻。虽为国人起笔,但写得严谨缜密,目前尚未出现逻辑性的重大破绽,不论笔法还是环境还是人物形象刻画、对话、风格,都有值得揣摩的地方,成熟中又隐约残留着年少的锋芒毕露,可看出作者的刻苦用心,未来是将成大器之人。
——但如果我想要说服继我之后陆续赶来的读者,就绝不能泛泛而谈。我想凭借微薄之见,就来聊聊第一卷的故事。
首先从小说开篇的文段说起,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一副黑暗的中世纪都市夜景图,图中有破败的街道楼栋、流浪迷茫的盲眼女孩、无礼傲慢的小市民(马车夫),以及刚毅神秘的军人。这是文段的起始,说的是一个流浪女孩与军人相遇的故事,然而使用了大量笔墨在环境描写及人物的肖像描写上,这是不合常理的。
作者为什么这样做?惨败的建筑、摇曳的路灯、没有月光的夜晚,这无疑为整副画面渲染上一层凄凉黑暗的气氛,因为流浪女孩的心灵也是黯淡无光的、像她的双眼一样,是一种被沙尘掩埋、即将步入无底深渊的美丽,我们读者是会为她感到悲哀的。其后出现的马车夫,与第三位出现的军人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黑暗、压迫、鞭笞的象征,而后者是光明、拯救、同情,隐喻社会中的两类人物。尖笔深入社会现实,这也许更是希望与绝望的挣扎,毕竟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若女孩与军人没有见面,她将真正走向生命和人性的尽头。
那么两者的相遇又意味着什么?作者在序曲里留了白,接续下正文。我们不妨先放下这道谜题。
卷一从头到尾讲述的是一名刺客向教皇复仇的故事。那么他复的是什么仇?他为什么要复仇?——通过读取文段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名刺客正是前文所述的小女孩,多年以后的她显然已经长成,却全身被漆黑斗篷笼罩,对十字架、对那位教皇充满了切齿痛骨的恨。她貌似已经下定了刺杀的决心,但与瓦蒂斯城的夜雨融为一体的她,哪怕雨停之后内心仍然下着滂沱大雨,挣扎着,与瓦蒂斯城因为雨停而显得乐观开朗的居民形成第二次对比。
此时我们看出她的内心似乎又回归到黑暗。然而从她愿意赠予苹果给那名与童年的她极其相似、甚至是过去的她的折射的另一位流浪女孩,明显主角的内心依然存有善良与关怀。这点与她暗杀尽瓦蒂斯守卫的果决艰狠截然不同,值得揣摩。
暗杀教皇是卷一的第三个重大事件。在与教皇会面之前,作者笔下详写了主角所刺杀的两位人物,一位敲钟人(平民)、与一位神殿骑士(或许曾经的并肩作战之人)。她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是想要实行一个潜入教皇宫殿的计划,而计划的牺牲者便是他们,主角不过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将这些活生生的人视作“为达到结果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里就显得相当不近人情了,比起心中孱弱的光明、她依旧在堕落向黑暗,像是一条不归之路,等待她的将会是最后那么一点良知的湮灭。
随后作者便借助主角登上高塔十字架的契机,让我们从她的回忆及内心独白中看到她之所以刺杀教皇的原因。曾经身为圣骑士团长的主角,因为在昔日战役中战友全亡的悲剧而认清了战争的残酷真相,这绝不是荣耀、而是教皇为达到宗教与政治目的发动的征伐战争,它是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正因为主角内心的善良,她不忍再看到这浸满鲜血的一幕幕发生,所以才想到要阻止战争——而阻止战争的最有效,最根源的办法便是刺杀教皇。
文章写到这里,一切貌似变得愈发开朗起来。她原来竟是一位曾经的骑士,竟是为了这样善良光明的目的而作出这样邪恶黑暗的行为。黑暗只是外衣,光明是其核心,可是我们又不仅为主角担忧,作为外衣的黑暗难道不会随着这一次次灭绝人性的刺杀、而逐渐侵染入光明的核心去吗?所谓的正义,真的是正义吗?
于是镜头在读者心情愈发焦急与情节愈发紧张的情况下来到了整个第一卷最高潮的部分,主角与教皇面对面,在这辉煌明亮、藏不了一丝人心的神圣殿堂下。一个象征黑暗、一个象征光明,一个是曾经的养女、一个是曾经的养父。年轻与衰老,鲁莽与睿智,在针锋相对的冷言冷语下,暗杀者与教皇终于抛却了父女情义,拔剑相向……
不,等等,难道真的完全抛却了么?
作者没有明写,但暗中点出了多处细节,包括主角悔而复生、复又悔之的暗杀念头,因为她的犹豫“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暗杀时机”。她为什么会犹豫?因为她看到自己多年未见一面的父亲的衰老模样——他依然是一名教皇,并且现在的他是一位已经单眼失明的老人。教皇单眼失明,正是为了使当年的那名流浪女孩、即小时候的主角恢复视觉所付出的代价,因为他收养了主角、将主角真真切切视作自己的女儿、呵护她,损失一只眼睛又算得了什么。
另外教皇之所以与自己曾经的养女、如今的暗杀者对峙其实也属迫不得已,这一点可以从他无奈的神态、无奈的话语、以及他只肯凭借空手与主角相抗的描写看出,他并不愿意过度伤害自己曾经的女儿,反抗只是为了这个由他支撑起来的教会的未来着想。
结果呢?在一卷最后一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照小说的常路直接描述两人相斗的场面,相反,镜头被拉远,远回到了小说的开篇部分——从那名流浪女孩与那名军人在昏黑街头相遇的时刻重新写起。
这一次却与前次有所不同,作者采用跳跃渐进式的手法,将女孩与军人相遇之后的经历略带出来,着重刻画如下数个场景:她被收为教皇的养女并承担起某种责任(即成为圣骑士团长统帅战争),她在当时尚还年轻的教皇指导下刻苦练习剑术、因而过度操劳到病倒的地步,然后更有教皇在她病倒迷茫时关怀的情形。至此,我们可认为所有情节都被作者串连起来了,设置的悬念、她内心波动挣扎的理由变得显而易见,因为教皇对于她的亲情远非一场血腥战役所激发的仇恨所能抵消的,它扎根如此之深,以至于坚定多年的刺杀谋划,在见到教皇的那一瞬间几近坍塌崩溃。
这就是她败在教皇手下的必然原因。作为暗杀者,她并没有使用全力——当然其实教皇也没有。虽然他在受伤放走自己曾经的养女的同时,在她手臂上刻下封印以废除其握剑的能力,这其实依然是在为她着想。以一名教皇的身份,自然有其苦衷,而这样的身份是非居高位者所不能理解的;那么以一名父亲的身份,他又怎么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再继续陷于悔恨与仇恨的漩涡中沉沦下去呢?
封印,这不是一种伤害,而是保护、更是孤注一掷的拯救。虽说到最终时刻主角仍然没有理解父亲的意图,她依旧固执地以为是父亲抛弃了自己,但她确实产生了对于数年来她的暗杀行为以及复仇之目标的质疑。
故事的结尾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故事的原点。过去的信念破灭,主角又陷入了迷茫黑暗的泥潭,在积雪中一步步滑入永无止境的深渊——直到又一位拯救者的出现,就像小说序曲中那么军人的出现一样,这名身材瘦小颤颤巍巍撑着伞的人物(孩子?),为她遮挡住风与雪的侵袭,给了她最后也是再一次最初的温暖与拯救。
……
按照作者的笔路,我推测这名孩子正是前文所提到的,那位被主角赠予过一只苹果的那另一位流浪女孩。
好吧,言归正传。实际上,最初我本想把作者写到的内容全数评论一遍,唯恐这样写下去的话,不到万字尚且停不了笔(这里有些说得夸张了),因此只能挑出卷一来草率评价一番,见笑。据我所知,后面的内容并不比前面写的逊色,相反,更胜一筹,特别是伏笔埋藏的方面,做得更为隐蔽也更加细致:我们可以建立在作者描写的基础上联想到很多问题,譬如我们的主角为什么会来到紫色康乃馨的平原上?那位与她亲近却尊卑有别的银发少女到底是谁?她与主角有何关联?主角是否真的忘却了往事,只专注于眼前花之原野景象的美好?黑闸机关是什么?瓦蒂斯城水道中为什么会潜藏着一具十字棺材?这与教皇又什么联系?
诸如此类不再列举。它们都有很大的发掘研究价值,同样也十分考验作者的填坑能力,切让我们拭目以待,想必又是一场阅读盛宴。
总而言之,在sf轻小说站很少有见到这样正经严谨的小说,纵观全篇,要我说、它的体裁和实在有偏离于轻小说,甚至不应当出现在这样的网络小说站上,这也注定了它的读者会少之又少。依我看,它是足够有资本出实体书的——现在之所以不出,估计不过因为字数不够格、或者作者无意争风。
至于评分的问题:关于这部小说,如果是成熟老练的大家所写,出版印刷在实体书上,我愿意给出九分;如果是一匹隐藏得相当之深的黑马,尚拥有无尽的潜力供于开发,我想
——打出十分已算是贬低。
抱歉今天才看到这份书评,万分感谢,虽然咱自认并不是谬赞的黑马,没什么天赋见识浅薄,所以仍有太长的路要跋涉_(:зゝ∠)_
其实、可能强人所难了吧,我更希望您能发表具有整体性的书评,因为一卷的部分无法代表全篇,何况从二卷开始,叙事的风格会随着主角心智成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也许会更偏向西幻。总之世上没有完美,只有更完美,至少我可以承认,自己努力追求的方向是没有尽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