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种植大约需2-3年才可以结果,有着较为漫长的回报周期。而在结果前的这两年多时间里,葡萄园处于一个仅有投入而无产出的状态,她会无所事事,会困惑,会迷茫,当然也会对未来抱有期待。
而这段时间,便涵盖了这篇故事的所有。
本文以一个轻松乃至接近日常的叙事基调,讲述了一个并不轻松的故事主题。(当然我的某些理解可能并不准确,甚至可能全篇错误…)
从讨厌的城市人生中逃避,来到这样一座人迹罕至,安宁而孤独的地界,“雪”早早地明确,她想要遵循本心,在这里走出随心所欲的路———她本以为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但她却一直心心念念地惦记着自己一直未能找到的四叶草,这是否说明比起“遵循内心”,她更像是在“寻找内心”,她并不一定想要留在这里,而是想要在做出选择前寻找一个安稳的栖息地。
而直到,另一个从家庭“逃离”的孩子闯入雪的堡垒。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几乎是以感性为驱动力逃离城市的雪,也不得不开始了思考,像个需要负责任的成年人那样思考。最终,以玲的感冒为契机,雪迎来了与自己内心的决战。
就文笔和技法上。故事的底色和人物故事都非常有质感,无论是毫不吝啬的描写,人和人,人和猫乃至鱼的互动,流畅连贯且有趣的对话。每个行动中都透着一种细腻、柔和的底色,这也许就是海黎说的“软乎乎”的部分吧。再有,就是许多意象的“悬而不揭”,就比如许多读着不可思议乃至超自然的桥段,作为读者也许会好奇,也许会疑惑,主人公却不会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那些究竟在指代什么,那是真实的?还是心中所念。但随着故事进展,主人公的内心也逐渐在读者眼前展露,也就能让人们明白到那些曾经的古怪桥段到底在指什么。或者说,即便无法做到一一对应,却也能通过主人公的心思“感受”,并“理解”这些。
而且,在针对雪的许多行动描写中,我发现自己几乎没找到任何切断的部分,就有点那种“长镜头”的感觉,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想法,然后路过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最后到了哪里都非常连贯,这个在写的时候非常不容易,因为每个细节的添加不仅要真实有趣,还要兼顾牵扯角色继续前进的任务,这是让这个“长镜头”保持连贯丝滑的前提。再者,文中涉及到了许多有关音乐、文学、乃至酒文化的点,看得出这番内容牵扯出了作者本人的喜好,也看得出他在这篇故事中下了许多心思,并愿意将自己的爱好拿出来与读者分享。可惜对音乐和酒涉猎较浅的我并没法get到那些点,也让我数次感概“玲”作为一个孩子竟然能如此自然地接茬、回应,实在算得上是个无敌捧哏。
啊,最后,讲讲我在阅读中感受到的一些非常主观的意见吧。
文中,尤其是在“我”独自一人的时候,总会出现第一人称的大段主观描写,非常发散,也非常自由,几乎是由眼前的任何事任何物进而变成了主人公的个人感悟。这样的写法很有质感,雪的个人性格特质也能在此期间窥见一二。可它经常需要我从故事主线中跳脱出来,去思考,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等到想罢了,回过头来,又需要重新融入故事。反复去体验这样的事情,便导致故事节奏松散了许多,唔,不过就文章本身的风格来讲,“散”也能很好地融入到雪随心所欲的生活节奏当中,也许是作者追求这样的效果吧!
本身就读的慢,再加上阅读过程中总被打扰,写评的过程中也是,感觉面包的故事中总包含许多文学价值,书评不好写哎,好多东西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判断正确。可能有可能有许多不恰当或是不正确的地方,望见谅。
还得是南哥[sfem:4:321]